第一百三十一章 鸿雁
记得李清照那首很出名的《一剪梅》中也提过鸿雁。</p>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p>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p>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雁”就是“鸿雁”。</p>
想想这首诗的意思: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p>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p>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p>
古人的诗永远是那么美,那种意境,稍稍想想,就让人迷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情怀。</p>
蔡鸿鸣带一大群动物信步而走,那些鸟并没有惊慌失措的飞掉,依旧悠哉悠哉的在那觅食。有大胆的还跳到鹿背,叽叽喳喳的歌唱。来到湖边,湖面嬉戏觅食和在湖边沙地草丛中孵蛋的鸟,蔡鸿鸣摸着下巴想了下,感觉鸟多也不是件坏事。这些鸟总是会走,到时留下蛋,可以用孵蛋机把那些蛋孵出来。用心养养,说不定明年就能培育出一群鸿雁来。</p>
这种野生鸿雁的肉要比家养的好一点,而且附近山林鸟类也不是很多,到时养一些,放一些,等鸟多了,以后就可以经常听到鸟叫,多好。</p>
可有一个坏处,就是这些鸟地方不错后,估计明年还会再来,想想真是麻烦。</p>
这时,后面忽然传来一阵嘈杂声,转头只见农场里的那些小伙子,一个个穿着迷彩服,手拿工兵铲背着大背包,往山上走去。显然是去抓黄羊,只是就抓个黄羊而已,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p>
他不知道,为了抓黄羊,这些人还特地跑到办公楼里的监控室内查所在的位置和环境,然后又跑到会议室里开会商讨如何抓捕黄羊,好像行军打仗一样,一一制定计划。他幸好不在那边,要不然非得笑死不可。</p>
逛了一圈,蔡鸿鸣才想起晚上要给清韵她们做大餐的事,连忙跑去山坡上挖茅草根。</p>
茅草根也不知是以前被玉蟾液浸泡过还是适应环境的原因,根部竟然长的肥大,吃起来格外清甜。饭前嚼一下,保证胃口大开。</p>
挖完茅草根,他又跑到湖里抓鱼。</p>
神龟湖下通暗河,暗河里的鱼类经常在洞中进进出出。这些鱼虽小,味却鲜美,绝非寻常海鱼溪鱼所能比。那些会水的鸟为什么老是在湖面游来游去,还不是被这些暗河中游出来的傻鱼诱惑的。要不然那些鸟也不傻,怎么可能整天呆在湖里。</p>
抓了些暗河里的鱼,蔡鸿鸣本来打算再抓条鳇鱼取卵做鱼子酱,毕竟新鲜的鱼子酱才好吃,只是如今鳇鱼产卵期已过,只能作罢。</p>
接着,他又去摘了些肥大的仙人掌回去煲汤。</p>
这些是食用性仙人掌,配着龙骨红枣玉竹等东西煲汤非常好喝,而且很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