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9章 同海的震撼
�开始再次打电话,整合复员兵名单,引起了军方高层关注,全力配合筛选符合招募条件的复员兵不提,薛郎交代了加速建设家庭农场,刨去夏天盖的十栋六层家属楼外,暂时增建临时简易房,为年后到来的复员兵安顿临时住处,明年开春接着盖楼,盖高层,不再盖六层楼,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居住空间。

  在原有的三台挖掘机的基础上再购买十台,另外购置五台大型拖拉机,也就是d60、d100这些专业的大型水利施工机械,保证春汛时期,新灌渠不至于决堤。

  毕竟新灌渠土质疏松,还没有经过浸泡沉淀,而且里面还有草皮子渗水,中间还上冻,一开化,外皮垮塌难保会有险情。

  至于农用机械,已经基本到位,包括插秧机在内,也都购置齐全了。

  安排完这些,薛郎已经预见了明年家庭农场的火爆。

  上万人职工,加上附带的家属,家庭成员,快赶上八五三农场五分之一的人口了。

  而且如此多的新鲜人口注入,会给这里带来空前的经济增长,就算内部弄超市,弄菜市场,也满足不了全部的需求。

  再说,这些人口里,带来家乡的特色小吃,特色的熟食,包括穿衣服的喜好等等,都会给这里的经济繁荣带来助力,而不单单是消费一块,将是个良性循环。

  从家庭农场返回,薛郎又去了养殖种植那里,见到成片的地暖大棚,成片的永久性冬季水产养殖基地,和已经成熟的畜牧养殖,薛郎一圈下来,相当的满意。

  一年的时间发展到这种程度,固然跟资金源源不断有关,邢远也的确上心了,半军事化管理也绝对有成效。关键还是工人,跟他们自发性的遵守规章制度,完成本职工作有关,好管理,效率高。

  连续两天时间,转完了所有外围产业,薛郎这才去了米厂。

  邢远早就回来了,忙碌着安排扩大生产线,忙碌着安排所有事宜,虽然启用了十几个副手,依旧忙的脚不沾地。

  至于他带回来的牺牲队员的家人,已经安顿好了,薛郎亲自去看望了两家人,看到其中一个队员的爱人刚刚有了孩子,还不满周岁,心痛之余,也下定决心尽量避免这种牺牲,代价太大了。

  离开了队员家属的住处,薛郎这才走进米厂的办公室。

  回来,他就是要带同海的。

  同海跟着邢远一路去见了牺牲的队员家里,看到了邢远处理善后的力度,一家三十万的抚恤金是小事,关键是孩子,直到学业完成,所有消费全部由米厂承担,老人的医疗费同样,而且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将由米厂承担,一直到他们老去。

  其中一个队员家里一个爷爷,父母,外带一个上中学的弟弟,不但得到了上述的抚恤福利,还专门安排了两个随同前来的复员兵家属,专业的学了护理,两班倒照顾这个顶梁柱崩塌的家庭。

  这些,都让同海感动,同时,也知道了离开部队同样有牺牲的可能,只是领域不同,牺牲方式不一样罢了。

  也理解了薛郎说的,牺牲了,没有国家抚恤,没有功勋章,进不了烈士陵园,只是厂里承担了一切的意思了。

  同海来到米厂就感受到了熟悉的氛围,不论是扫大街的,还是开车,还是一线工人,身上,都有他熟悉的味道。就连住处,那些军营式的房间,床铺,早操,业余时间训练,就差没有军号了,其他跟部队里没有他大区别。

  这种感觉他太喜欢了,毕竟十来年的生活都是在这种氛围里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