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0章:独立疏篱趣未穷
br />
小太监头一次看到王公公如此兴奋,既感到惊讶,又是好奇,但将王公公最后一句话儿细细体味了一番,立即明白其中的用意,也跟着欢喜起来。
要说王振的欢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事儿还得从三日前说起,大明从洪武爷开始,每个月的十日为官员发放俸禄的日子,这个规矩无论是对官员苛刻的洪武一朝,还是后来宽松的宣德一朝,这个规矩从未变过,每月十日的早上,京城各地的官儿,无论大小都会穿戴整齐赶往太仓库,领取自己的俸禄,银子不多,但足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
宣德十年,大明国力强大,加上杨峥一手操办的下西洋,开海禁、整顿江南,征收商业税,使得大明的国库一下子充盈起来,每年从全国各地的送上来的银子大大超出了前朝,即便是永乐盛世的时候也不如宣德一朝了,户部有银子,官员俸禄这点小事也就不是事儿了,交之洪武一朝的心惊胆战,永乐时的实物,宣德十年,百官可是实打实的领了十年的真金白银,多年如此,早已让百官养成了习惯了每月的真金白银了。
可凡事总有例外,本月的十日就是一个例外。
搁在洪武、永乐两朝这事儿也不算什么大事,无非是朝廷太仓库银少了点,往日官员实打实的银子给打了一些折扣而已,百官不满意而已。
可经过了宣德十年的太平盛世,性子日益刁蛮的百官,拿不到银子可就是实打实的大事,要说这事儿也怪不得户部,大明的赋税,出了除了田赋正税和役之外,还有一些工商业收入、盐的专卖、矿银收入、西洋诸国、蒙古贸易收入等等。这些收入永乐朝的时候算起来大概有四百万两,到宣德时,朝廷经过君臣多番努力,又是开海禁,兴建市舶司,整治江南,户部可谓是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户部的银子将近两千万两白银,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大明开国七十年都不曾有过的景象,群臣自是高兴,尤其是户部尚书最是牛气,一改平日里酸楚的模样,但凡朝廷用银子,二话不说都给拨了,官员的俸禄发放更是及时,没少让百官交口赞扬,名头声望直逼当时的三杨,可大手大脚的习惯一旦养成,再回到从前就不容易,,这也不是说偌大的朝廷没有银子,商业,海上贸易依旧如火如荼,加上宣德九年在杨峥的撮合下,与北方蒙古的贸易也一日大过一日,鞑子苦楚税收上自是难以与江南相比,但一年下来,也有个几十万两白银,发发京城官员的俸禄还是卓卓有余的,可这两年户部的银子就是不见多,非但不见多还日益减少,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的赋税制度,本朝最大税收的田赋并不征收金银,而是征收粮食。只有矿税等税收是金银形式上缴,这部分银两不多,基本放入了内承运库。在偶尔的情况下,田赋折合成了金银,就送往南京作为武将的俸禄。这个基调在宣德初年一直都是如此,直到杨峥的道来从商业上打开了一条缺口,加大海上贸易,以及市舶司说带来的海上贸易,才算是改变了这种单一的税收制度,但朝廷的开销也不少,因为屡屡征战,军事开支骤增,国库资金收入远远不能应付其巨额开销,屡有大臣上书要皇帝从内库支取费用以供国用,但皇帝总是很不情愿,宁可向人民加税来弥补入不敷出的国库,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产”拨出来。这个小金库收入不菲,又因为皇帝本人过分吝啬,导致了国库的银子并不充足,而今年先后有东南沿海战事,边疆战事花费不少,光是王公公就借用小皇帝的名义划出了白银三十万两,这还不算全国各地天灾人祸的救助,算上这几年对宫殿的修复,后宫的衣物添置,官员的赏赐,生老病死,两千万的税收并不够花,当然了这也是碰上了今年,搁在往年两千万的白银,还是足够应付大明各种状况,但今年事儿多了些,又因东南沿海战事闹腾,使得江南一带的商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海上贸易也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今年户部收入并不理想,算上南方和北方小部分田赋税银,加上小部�
小太监头一次看到王公公如此兴奋,既感到惊讶,又是好奇,但将王公公最后一句话儿细细体味了一番,立即明白其中的用意,也跟着欢喜起来。
要说王振的欢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事儿还得从三日前说起,大明从洪武爷开始,每个月的十日为官员发放俸禄的日子,这个规矩无论是对官员苛刻的洪武一朝,还是后来宽松的宣德一朝,这个规矩从未变过,每月十日的早上,京城各地的官儿,无论大小都会穿戴整齐赶往太仓库,领取自己的俸禄,银子不多,但足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
宣德十年,大明国力强大,加上杨峥一手操办的下西洋,开海禁、整顿江南,征收商业税,使得大明的国库一下子充盈起来,每年从全国各地的送上来的银子大大超出了前朝,即便是永乐盛世的时候也不如宣德一朝了,户部有银子,官员俸禄这点小事也就不是事儿了,交之洪武一朝的心惊胆战,永乐时的实物,宣德十年,百官可是实打实的领了十年的真金白银,多年如此,早已让百官养成了习惯了每月的真金白银了。
可凡事总有例外,本月的十日就是一个例外。
搁在洪武、永乐两朝这事儿也不算什么大事,无非是朝廷太仓库银少了点,往日官员实打实的银子给打了一些折扣而已,百官不满意而已。
可经过了宣德十年的太平盛世,性子日益刁蛮的百官,拿不到银子可就是实打实的大事,要说这事儿也怪不得户部,大明的赋税,出了除了田赋正税和役之外,还有一些工商业收入、盐的专卖、矿银收入、西洋诸国、蒙古贸易收入等等。这些收入永乐朝的时候算起来大概有四百万两,到宣德时,朝廷经过君臣多番努力,又是开海禁,兴建市舶司,整治江南,户部可谓是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户部的银子将近两千万两白银,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大明开国七十年都不曾有过的景象,群臣自是高兴,尤其是户部尚书最是牛气,一改平日里酸楚的模样,但凡朝廷用银子,二话不说都给拨了,官员的俸禄发放更是及时,没少让百官交口赞扬,名头声望直逼当时的三杨,可大手大脚的习惯一旦养成,再回到从前就不容易,,这也不是说偌大的朝廷没有银子,商业,海上贸易依旧如火如荼,加上宣德九年在杨峥的撮合下,与北方蒙古的贸易也一日大过一日,鞑子苦楚税收上自是难以与江南相比,但一年下来,也有个几十万两白银,发发京城官员的俸禄还是卓卓有余的,可这两年户部的银子就是不见多,非但不见多还日益减少,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的赋税制度,本朝最大税收的田赋并不征收金银,而是征收粮食。只有矿税等税收是金银形式上缴,这部分银两不多,基本放入了内承运库。在偶尔的情况下,田赋折合成了金银,就送往南京作为武将的俸禄。这个基调在宣德初年一直都是如此,直到杨峥的道来从商业上打开了一条缺口,加大海上贸易,以及市舶司说带来的海上贸易,才算是改变了这种单一的税收制度,但朝廷的开销也不少,因为屡屡征战,军事开支骤增,国库资金收入远远不能应付其巨额开销,屡有大臣上书要皇帝从内库支取费用以供国用,但皇帝总是很不情愿,宁可向人民加税来弥补入不敷出的国库,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产”拨出来。这个小金库收入不菲,又因为皇帝本人过分吝啬,导致了国库的银子并不充足,而今年先后有东南沿海战事,边疆战事花费不少,光是王公公就借用小皇帝的名义划出了白银三十万两,这还不算全国各地天灾人祸的救助,算上这几年对宫殿的修复,后宫的衣物添置,官员的赏赐,生老病死,两千万的税收并不够花,当然了这也是碰上了今年,搁在往年两千万的白银,还是足够应付大明各种状况,但今年事儿多了些,又因东南沿海战事闹腾,使得江南一带的商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海上贸易也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今年户部收入并不理想,算上南方和北方小部分田赋税银,加上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