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9章:归来分得闲中趣
��王公公径自将一杯茶汤送入了嘴中,囫囵吞枣一般喝了干净,不免有几分失望。
王公公自不知小太监小小的心思,一杯茶汤入了肚,神情得到了缓和,人似也变得精神了几分,略显红润白皙的脸上不再是先前愁容满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欢悦,他用一双三角眼撇了一眼,在忙碌的小太监缓缓的问道:“这两日外面可有了什么消息?”
小太监一听王公公问话,忙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恭恭敬敬地道:“回公公的话,这两日到是没什么大事,京城的官儿文官日日骂的是公公,武将则日日说公公的好话,就连京城的一些百姓,也开始说公公这三十万两银子拨的好,他们可说了,天下,天下,什么是天下,唯有疆土安宁了,将士吃饱了,有衣穿了,能打仗了,不怕外敌了这才是天下,否则银子再多那也不是一个安定的天下,你看前朝赵家天下,百姓富庶是富庶,可将士太平了,好不容易出了几个能打仗的将士,也给皇上杀了,到头来是辽国也欺负,西夏也欺负,就连云南的大理国也变着法儿里起伏,到了后来,女真人,蒙古人那个都可以欺负咱们这些汉人,到头来还给蒙古鞑子给亡了国,过了将近一百年人不人鬼不鬼苦日子,所以百姓早就看出来了,这天下可不管是有钱就完事了,还得靠读书人去治理,当兵的去保家卫国才能过得安稳。外面的百姓说了,公公虽是个太监,可眼光却比那些读书人要高明得许多,这事儿做得地道。”小太监侃侃而谈,这些话儿他是在外面听来的,真真假假都有,只是关于天下一说,可不是这京城百姓能看得到的,这是他小时候,家乡来了一个流浪汉,流浪汉心有韬略,因战乱才躲到了这儿来,村里百姓怜他可怜,便给了他几口饭吃,再后来那汉子便留在了村里,闲来时候给村里孩童说说书,等他进学堂的那会儿,恰逢他说了一番道理,小小的他,觉得这一番言语倒也有些道理,便牢牢记住了,今日也就顺嘴给说出来了。
“国势积弱,人情久玩,而欲一旦以法绳之,急则生变。所谓兴亡苦的还是百姓罢了,咱家身居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沐浴皇恩,此乃本分之事,算不得什么。”王公公喝着茶汤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
饶是如此,小太监还是瞥见了王公公眼角残留的喜悦,当然知趣的他并不会多看。
停顿了一会儿,王振继续问:“除了这事儿再就没什么新鲜事儿发生?”
“京城那么大,士农工商那日没新鲜事,当真要说起来,那不得没完没了。远的不说,就说京城最近来了一位王大人,这位大人模样实在不敢恭维,比武大郎好不了多少,非但如此,腰背都不直,是个驼子,走路摇摆不定,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大蜘蛛,“这样的容貌,在本朝想做官,做大官可有点磨难,可这人不但做了官,就在前两日堂而皇之入住京城去了六部工部做了新任的工部侍郎,正三品的官儿,一时羡慕旁人。旁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总是笑而不语,后来经人多方打探,才得知了其中的奥妙,此人相貌虽丑陋不堪,可贵在不要脸,每次上朝、出巡都要他出面,位列在一群士大夫和御林军当中,就显得十分咋样,引得看热闹的百人挤满道路,蔚为奇观。一来二去,王大人的英名也就传播四方了,为上面所知了,等到京城的官儿下来考核,王大人名声在外,自是少不了升官加爵了。于是才几年的功夫,王大人从当初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做到了今日三品的工部侍郎,可谓是平步青云了。
比起这个以丑当官的王大人,刚刚被抓的假中书大人那才是一等一的趣事儿,说是这位贾中书本是一个落第的秀才,一日气愤不过,竟自个写了具帖,帖子上写着名字和中书官衔,然而准备了一身大蓝袍,便出了门,第一站去的省江宁县的高翰林的家,去之前给这位老兄去了一帖,帖子上说京师回来的内阁中书万里要去拜访拜访他,这事儿细细一查,便知真伪,就是寻�
王公公自不知小太监小小的心思,一杯茶汤入了肚,神情得到了缓和,人似也变得精神了几分,略显红润白皙的脸上不再是先前愁容满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欢悦,他用一双三角眼撇了一眼,在忙碌的小太监缓缓的问道:“这两日外面可有了什么消息?”
小太监一听王公公问话,忙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恭恭敬敬地道:“回公公的话,这两日到是没什么大事,京城的官儿文官日日骂的是公公,武将则日日说公公的好话,就连京城的一些百姓,也开始说公公这三十万两银子拨的好,他们可说了,天下,天下,什么是天下,唯有疆土安宁了,将士吃饱了,有衣穿了,能打仗了,不怕外敌了这才是天下,否则银子再多那也不是一个安定的天下,你看前朝赵家天下,百姓富庶是富庶,可将士太平了,好不容易出了几个能打仗的将士,也给皇上杀了,到头来是辽国也欺负,西夏也欺负,就连云南的大理国也变着法儿里起伏,到了后来,女真人,蒙古人那个都可以欺负咱们这些汉人,到头来还给蒙古鞑子给亡了国,过了将近一百年人不人鬼不鬼苦日子,所以百姓早就看出来了,这天下可不管是有钱就完事了,还得靠读书人去治理,当兵的去保家卫国才能过得安稳。外面的百姓说了,公公虽是个太监,可眼光却比那些读书人要高明得许多,这事儿做得地道。”小太监侃侃而谈,这些话儿他是在外面听来的,真真假假都有,只是关于天下一说,可不是这京城百姓能看得到的,这是他小时候,家乡来了一个流浪汉,流浪汉心有韬略,因战乱才躲到了这儿来,村里百姓怜他可怜,便给了他几口饭吃,再后来那汉子便留在了村里,闲来时候给村里孩童说说书,等他进学堂的那会儿,恰逢他说了一番道理,小小的他,觉得这一番言语倒也有些道理,便牢牢记住了,今日也就顺嘴给说出来了。
“国势积弱,人情久玩,而欲一旦以法绳之,急则生变。所谓兴亡苦的还是百姓罢了,咱家身居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沐浴皇恩,此乃本分之事,算不得什么。”王公公喝着茶汤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
饶是如此,小太监还是瞥见了王公公眼角残留的喜悦,当然知趣的他并不会多看。
停顿了一会儿,王振继续问:“除了这事儿再就没什么新鲜事儿发生?”
“京城那么大,士农工商那日没新鲜事,当真要说起来,那不得没完没了。远的不说,就说京城最近来了一位王大人,这位大人模样实在不敢恭维,比武大郎好不了多少,非但如此,腰背都不直,是个驼子,走路摇摆不定,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大蜘蛛,“这样的容貌,在本朝想做官,做大官可有点磨难,可这人不但做了官,就在前两日堂而皇之入住京城去了六部工部做了新任的工部侍郎,正三品的官儿,一时羡慕旁人。旁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总是笑而不语,后来经人多方打探,才得知了其中的奥妙,此人相貌虽丑陋不堪,可贵在不要脸,每次上朝、出巡都要他出面,位列在一群士大夫和御林军当中,就显得十分咋样,引得看热闹的百人挤满道路,蔚为奇观。一来二去,王大人的英名也就传播四方了,为上面所知了,等到京城的官儿下来考核,王大人名声在外,自是少不了升官加爵了。于是才几年的功夫,王大人从当初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做到了今日三品的工部侍郎,可谓是平步青云了。
比起这个以丑当官的王大人,刚刚被抓的假中书大人那才是一等一的趣事儿,说是这位贾中书本是一个落第的秀才,一日气愤不过,竟自个写了具帖,帖子上写着名字和中书官衔,然而准备了一身大蓝袍,便出了门,第一站去的省江宁县的高翰林的家,去之前给这位老兄去了一帖,帖子上说京师回来的内阁中书万里要去拜访拜访他,这事儿细细一查,便知真伪,就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