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7章:多少长安名利客
��其实而为民利,国虽虚,民以生,边害以纾,可不谓术之两利而无害乎?”郡县安南后朱棣郑和采取以海养海的政策致“贫民致富”、“国用充足”余钱更可反哺国库。所以朱棣才会说“安南黎贼悉已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清。”并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在永乐大帝死后,朝中无数大臣以各种理由开始向明仁宗进谏,要求废船队,绝海洋。然而郑和却掷地有声、慷慨激昂地向仁宗陈述了这样一番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言官以海禁为由,指责王振剿倭寇之举未必都是出自私心,但这种稳而不实的法子并没有获得他的认同,况且大明文官系统的执行能力,有时候其实挺让人无语的,反而是王振,简简单单对于字“杀”虽不好听,但对于东南沿海的倭寇确实最为行之有效的法子。

  据他掌握的消息看,为了剿灭这次的匪患,王公公破天荒的大方了一回,苦口婆心的说服了户部尚书从国库里拨了二十万两银子作为剿灭东南沿海的军饷,非但如此,一向对王振言听计从的小皇帝也从内库里拨出了十万两白银,整整三十万两可谓是大明第一大手笔,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为动容,库银通过东厂的番子,当日便运送到东南沿海,王公公对这事儿十分在意,非但下了钱财一分不少送到东南沿海将士的手中,还派出了自己的亲信曹吉祥押送这批饷银,几番大动作下来,让不少有意见的言官也闭了嘴。

  “这么大的手笔,不闭嘴才是怪事。”杨峥自言自语了声,随手将奏章放下了,拿起了第二本,如果说第一本奏章是王公公彰显自己大手笔的话,那么第二本彰显的无疑是王振的野心了。

  经过仁宣先后两代帝王的努力,到正统年大明绝对算得上是盛世,这种盛世繁华从杨峥着手凑成了瓦刺的互市后,彻底达到了鼎盛,但再鼎盛的朝廷,内忧外患总少不了,麓川就是悬在大明头顶上挥之不去的外忧了,这个不断归顺,又不断反叛的王国,宛如一张狗皮膏药贴在了大明身上成了大明上下挥之不去的噩梦,无论是明太祖多次赏赐,甚至帮着平定了国内的战乱,还是登基后的永乐仗着国力强盛,趁着麓川势力渐衰,各地泰族头人纷纷脱麓川自立的势头,分割出木邦、孟养、孟定、大侯、南甸五土州府和潞江)、湾甸)、孟连、者乐甸五长官司,使其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这个不断走向强大的朝廷,似乎从未想过感恩,没想过放弃,一直致力于恢复祖上的荣光,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他们终于有了足够的实力,开始不断的挑战着大明的权威,但他们太过高看了自己,太过低估了大明统治者的决心,面对外敌他们从未手软过。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