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6章:自我五礼有庸哉
�德的人管理民众,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等级的礼服来显示有德者的区别;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来处治犯了罪的人。短短四个字儿足以彰显了王先生的心境了,据说,自从这块匾额送进来后,王先生日日重要端详一番,据有情人透露,杨溥入阁的名单上本没有徐大人的姓名,便是因为这块匾额,王先生才说服了太后添上了徐大人的名字,如此门路,让一干太监既是羡慕,又是妒忌了。

  对此,王先生自是一无所知,自送上了内阁增添人数的奏章,杨溥似老实本分了不少,大有投桃报李的意思,每日的奏章从当初日日不过百件,变成日日上了千了,内容也不再拘泥东家里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汇集了国家大事,便是平日里碰不上的机密国策尽皆送了过来,对此王振大为高兴,日日秉笔批红,忙得不亦说乎,大有天下我有的意思,但这样的好日子才过了两日,身旁的人开始替王先生叫上了委屈,何以如此,无他全都来自杨溥这老头的捉弄,前两日日日上百件,上千件的奏章,文牒,量虽多但总算是人能忙过来的,可从昨日开始,从内阁送来的奏章,今多达上万件,若是军国大事到也罢了,偏偏许多是个县衙、驿站、云贵川之地的东家里短,西家长的小事,更可恨是杨大人还给出了日子怕批红的时间,如此大的量如何做得完,寻常人注定要抱怨一番了,可王振却跟没事人一样,每日三更起来,除了可因条文例行公事的函牍让身旁的小太监帮帮你,其他奏章都由他亲力亲为,白昼做不完,夜里不管多晚都将奏折批完,这份毅力,这份隐忍,这份能吃苦的劲头,可谓是大内无热能及了。

  今日王振同样三更起来,简单了吃了几口小米粥就开始批阅奏章了,算是这会儿他已经批了整整三千份奏章,站了整整三个时辰,握笔的手腕因握笔的时间太长,已经有些不听使唤,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朱笔,身旁伺候的小太监,忙将一盆热水端了上前,王振一股屁坐在了长椅上,将整个身子放松,轻吐了一口气,才将一双发麻的手掌放入了热水之中,略显滚烫的热水泡出来的舒服感让王振忍不住哼了起来,好一会儿才收起了双手,站在一旁的太监小心翼翼的将丝巾递了过去,任由王振擦干了双手,才将一碗精心准备的小米粥端了过来,王振早饿得厉害,这会儿也不含糊,三两口便将一碗粥汤吃了干净,方才心满意足的松了一口气,撸起了袖子,重新抓起了朱笔,继续批奏折,身旁的太监看了看面前推挤如山的奏章,不由得眉头皱了皱,忍不住道:“公公已位极人臣,何必如此辛苦,这些奏章多是鸡毛蒜皮之事,公公便是晚些批也是不打紧的,何必如此拼命?”

  王振对这新来的太监甚是喜爱,听他言语,倒也没有怪罪的意思,批了一道手中的奏章,慢慢回过头来问道:“你可之今日这奏章有多少?”

  那太监姓李名童,江西庐陵人,原为太祖皇帝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内侍。朱权封为南昌王后,为了表示忠诚,将身边几个长得清秀的内侍献给明成祖朱棣。李童便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他15岁。进了宫,李童夙夜小心恭谨,周旋于殿陛之间,从无差错。朱棣出塞北巡,李童就披戴甲胄,朝夕环卫,深得朱棣恩宠。朱棣驾崩于北征途中,他又秘密将其遗体护送回京。此后,皇帝常换,而李童恒在,相继侍奉了仁宗、宣宗,为人聪明,性子随和,手脚轻快,加上为人识文断字,被王振留在了身旁伺候,见王振询问李童正声,道:“一共一万一百二十一件。”

  王振颔了颔首,道:“咱家每日批阅多少?”

  李童道:“公公每日四更天开始,批阅到五更天,夜里回来批阅两柱香的功夫,大人一更天批的是三件,算起来一日上百件?”

  王振再一次点头,又问道:“咱家一共批阅了多少日?”

  李童想了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