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章:半醉半醒日复日
这老头面对她的质问,不慌不忙地丢出了一句:“微臣年事已高,精力不待,处理不了太多奏章,微臣早就上了一道奏章,请皇上趁着老夫还在的时候,给内阁里添些年轻的官儿,他们年纪轻,手脚麻利,精力也旺盛,帮衬着微臣,又何来怠慢政务一事呢?”

  杨溥这话儿说得有些大胆,细细追究的话甚至有抱怨的意思,语气里大有将责任推到孙太后头上的味道,但此时此刻孙太后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况且细细想一下,杨溥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三杨杨溥的年纪最小,可到今日也有六十多岁了,每日从全国送来的奏章没有上万也有万儿八千的,靠他有人还真应付不过来,说精力不待倒也不是一句推辞的话儿,这么一想,孙太后忽的同情起这个老头来,她虽躲在深宫,但与国事也并非一无所知,这老头每日四更天就起床了,做一更天的轿子赶到文渊阁开始处理每日的奏章,先从万儿八千的奏章中,寻出最紧要的大事,急事处理,有时碰上了边关出了兵事,还得寻上兵部尚书商量个主意来,这么一来每日能处理的奏章的确不多,为了让政务顺利的进行下去,杨溥只好处理奏章到深夜了,所以如果你问每日来宫中最早,离得最晚的的官儿是谁的话,那一定是杨溥,正是看得明白,孙太后才对杨溥的抱怨没有丝毫的不满,隐隐约约还真有那么几分对不住人家的意思。

  心头有了愧疚,难免想补偿了,赏赐虽多并不足以以改变内阁人手不够的局面,唯一能做的就是答应杨溥往内阁添加人手的请求,也亏得孙太后还算是个明白事理的妇人,这事儿若是换做了小皇帝,杨溥走人是十有八九的事了。

  在杨溥的努力,宫中当日就传出了圣旨,鉴于内阁领诰敕房、制敕房、六部之事,阁权益重,人手不够,遵行内阁的意愿,从今日起添加人手。

  说是人手,但内外的官儿都知道所谓的人手,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学士了,再不济那也是次辅,正儿八经的二品官,一时之间引得内外官儿伸长着脖子张望,心存侥幸的恨不得自己是也在其中,而自问有资格的官儿莫不是在心底大着小算盘,看看自己有多少底气,大明入阁的条件皆编、检、讲读之官,入了翰林的官儿自是在心里乐开了花,没入翰林的除了骂自己当初不争气外最狠的还是朝廷有意的设置了这道门槛,让他们这辈子只能看看入不得。

  当然了这当中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如当今的兵部尚书郎杨峥杨大人,按照科举他的确没这个字儿,可经不起人家才情高,运气好,功勋多,状元文章时至今日还挂在翰林院让一年又一年的士子瞻仰,京城流传的大大小小应试的册子,他的文章是必选的编目,你要说他没这个资格还真没人干说得出来,再者人家可是正儿八经从翰林院出来的,翰林院掌院的身份可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再说名望,放眼大明还真没有人及得上他的,他不入阁岂不是老天不张眼么?”

  排除了杨大人这个十拿九稳的候选人外,其他官儿内外也是一个个排了出来,只是支持的人数实在难以统一,呼声高的官儿也是不少。

  与这一切,杨峥第二日一早就打听得一清二楚了,比起皇宫大内,获得消息的速度竟还要快上几分,更何况是江南小楼这样有宫中背景的,所以朝廷的圣旨尚未颁布下来,杨峥就已从清雅的口中得到了朝廷往内阁增添人手的消息,这事儿搁在大唐,皇上既有这个意思,直接任命便可了,可这里终究是不是大唐,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没有直接任命官儿的权利,即便是任命了,那官儿也是不答应的,按照规矩是这样的,品级低的官职一般由吏部提出名单,交由内阁裁度,内阁同意后当然也要让皇帝知道才能下发命令。当然皇帝也是有任免权的,不过随着内阁权力增大,很多事情如果不经过内阁,皇帝的话的分量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皇帝想要任免的官员内阁不同意,而皇帝又没有那么强势的话,任免很有可能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