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番外_分节阅读_147
“袁迈,不要怕我有朝一日会后悔。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不悔,永不后悔!”
~~
朝阳的第一缕光芒从东方的海平面射出,唤醒了一夜好眠的青莺。
昨夜后来,她被袁迈送回她已经住了半个多月的那间舱房。两人分开后,前所未有地,她睡了一个异常甜美的觉,如此的沉,以致于竟然此刻才醒。听到小柱在门外起了唤声,她急忙起身,开了舱门,见他站在那里一脸兴奋地道:“四姑娘,大总管何时竟知道了你也在船上?他一早便叫我把你的东西都搬回原先的那间舱房里去!这是要让你留下啊!太好了,你再也不用老躲在这里不能上去了!”
三年多的相处,让这个自小便被送入宫中的小太监已然把青莺当成了自己的姐姐。此刻这样子,简直比她还要兴奋。
青莺抿嘴一笑,看着他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起东西。
她梳洗过后,换回女官的服饰。照了下镜,见镜中人眸光流动,双颊鲜润,宛如绽开的花。朝她一笑,往上而去。
这一回随船之人,大多与前次一样,故多老面孔。她在迎面碰上之人的惊讶注视之下登上甲板,迎着海风眺望而去,看到袁迈正与数人一道立在船头,手执海图在议事。朝阳撒在他绣织金线的红蟒官服之上,耀丽夺目。仿佛感觉到了来自身后的那一道目光注视,他忽然回头,两人四目相对之时,她正依帆而立,浅浅含笑。他心中蓦觉一种心意相通的喜乐,目中随即亦堆积出温暖笑意。
许久忙碌过后,身畔围着的人终于各自领命渐次散去。她也早下了甲板,想是去忙她的事了。袁迈仍旧立于船头。他双手把住舷栏,视线投向了极目所能企及的海天尽头。海天尽头,水天茫茫,沙鸥翩翔。他长长呼吸了一口略带咸腥的清凉海风,肺腑胸腔,只觉舒爽异常。
伊人兰芷。而他何其有幸,此生竟能得其解语。天水纵然浩渺,他也再不孤身只影。从今往后,唯倾其所有相报,方不辜负这一番美人恩情。
127 番外 宫
建初五年的九月,那场爆发于建初三年,遗患达两三年之久的空前天灾,在朝廷的大力赈救之下,终于收起了它的獠牙利爪。原本逃荒离乡的流民回归祖籍。农舍重新搭起,广袤的麦田被再次翻耕,等待着冬麦的种植。因了大灾而生出的流言渐渐消退,惶惶的人心,也终于开始恢复安定。
至此,已经代理了一年朝政的太子极得人心。他委派信臣下到受灾严重的各省直接调查灾情指挥赈救,于政务之上的勤勉,比之先前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忙碌至通宵达旦。同时,他倡导节用,停一切无益之费,以助力户部节流,以度这场天灾。这一倡导得到皇后萧荣的支持。自萧荣开始,裁宫中各项用度,废上元灯火费,停止先前正在修缮的几处宫殿,减苏松织造进贡。大臣们私下里提及太子时,无不交口用“英敏而果决”赞之。当月,恰徐若麟从南方赈灾而归。内阁诸相与九卿大夫经慎重考议之后,在二十六日这一天,一致联名上表至皇后萧荣处,提议尊今上为太上皇,皇后为太后,称太子当继皇位以固国体。皇后萧荣只按下文表,并未当即回复。
绵延了数年的灾患虽已得以缓解,只是治下这样一片广阔的土地,又哪一天会少得了事?这日赵无恙与臣下议完事,批妥最后一本奏章,终于起身离开御书房,回到寝宫之时,已近夜间亥点了。
他自婚后,便与太子妃苏世独一道,一直住在东宫的文锦阁里。如今也没变。年初里,苏世独生了个女儿,小名阿欢,玉雪可爱,赵无恙初为人父,疼她疼得入骨。此时虽都这时辰了,想起�
~~
朝阳的第一缕光芒从东方的海平面射出,唤醒了一夜好眠的青莺。
昨夜后来,她被袁迈送回她已经住了半个多月的那间舱房。两人分开后,前所未有地,她睡了一个异常甜美的觉,如此的沉,以致于竟然此刻才醒。听到小柱在门外起了唤声,她急忙起身,开了舱门,见他站在那里一脸兴奋地道:“四姑娘,大总管何时竟知道了你也在船上?他一早便叫我把你的东西都搬回原先的那间舱房里去!这是要让你留下啊!太好了,你再也不用老躲在这里不能上去了!”
三年多的相处,让这个自小便被送入宫中的小太监已然把青莺当成了自己的姐姐。此刻这样子,简直比她还要兴奋。
青莺抿嘴一笑,看着他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起东西。
她梳洗过后,换回女官的服饰。照了下镜,见镜中人眸光流动,双颊鲜润,宛如绽开的花。朝她一笑,往上而去。
这一回随船之人,大多与前次一样,故多老面孔。她在迎面碰上之人的惊讶注视之下登上甲板,迎着海风眺望而去,看到袁迈正与数人一道立在船头,手执海图在议事。朝阳撒在他绣织金线的红蟒官服之上,耀丽夺目。仿佛感觉到了来自身后的那一道目光注视,他忽然回头,两人四目相对之时,她正依帆而立,浅浅含笑。他心中蓦觉一种心意相通的喜乐,目中随即亦堆积出温暖笑意。
许久忙碌过后,身畔围着的人终于各自领命渐次散去。她也早下了甲板,想是去忙她的事了。袁迈仍旧立于船头。他双手把住舷栏,视线投向了极目所能企及的海天尽头。海天尽头,水天茫茫,沙鸥翩翔。他长长呼吸了一口略带咸腥的清凉海风,肺腑胸腔,只觉舒爽异常。
伊人兰芷。而他何其有幸,此生竟能得其解语。天水纵然浩渺,他也再不孤身只影。从今往后,唯倾其所有相报,方不辜负这一番美人恩情。
127 番外 宫
建初五年的九月,那场爆发于建初三年,遗患达两三年之久的空前天灾,在朝廷的大力赈救之下,终于收起了它的獠牙利爪。原本逃荒离乡的流民回归祖籍。农舍重新搭起,广袤的麦田被再次翻耕,等待着冬麦的种植。因了大灾而生出的流言渐渐消退,惶惶的人心,也终于开始恢复安定。
至此,已经代理了一年朝政的太子极得人心。他委派信臣下到受灾严重的各省直接调查灾情指挥赈救,于政务之上的勤勉,比之先前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忙碌至通宵达旦。同时,他倡导节用,停一切无益之费,以助力户部节流,以度这场天灾。这一倡导得到皇后萧荣的支持。自萧荣开始,裁宫中各项用度,废上元灯火费,停止先前正在修缮的几处宫殿,减苏松织造进贡。大臣们私下里提及太子时,无不交口用“英敏而果决”赞之。当月,恰徐若麟从南方赈灾而归。内阁诸相与九卿大夫经慎重考议之后,在二十六日这一天,一致联名上表至皇后萧荣处,提议尊今上为太上皇,皇后为太后,称太子当继皇位以固国体。皇后萧荣只按下文表,并未当即回复。
绵延了数年的灾患虽已得以缓解,只是治下这样一片广阔的土地,又哪一天会少得了事?这日赵无恙与臣下议完事,批妥最后一本奏章,终于起身离开御书房,回到寝宫之时,已近夜间亥点了。
他自婚后,便与太子妃苏世独一道,一直住在东宫的文锦阁里。如今也没变。年初里,苏世独生了个女儿,小名阿欢,玉雪可爱,赵无恙初为人父,疼她疼得入骨。此时虽都这时辰了,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