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如意
;种不上产金番椒,大家还是有些失望,“那大娘子,我们买些种子自家种来吃总行吧。”

  春花道:“种来吃还是可以的,都可以来我家买种子。不过每家有定量,不能多了。不是我不给你们种,县令大人说了,只有大户才有份额地种番椒,不能家家户户每坡每田都种番椒。看它值钱,大家都种,就不要种粮食了。”

  “自已吃就自己吃罢。可惜,要是我们家都种上番椒就好了,多挣钱啊,一亩地可以买几亩的粮食了。”

  春花心道,那是你生错了时代,这个年代的田地想全部都种上经济作物,那是痴心妄想,朝廷第一个答应。

  不过人家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生产力低下,无论金银都比不上实打实的粮食来得稳定人心。就算你再能挣钱,遇上粮食物价高涨,有钱也不能吃饱,同样只能勒紧裤带过活。

  粮食生产才是硬道理呀!

  春花家的粮食已经够多了,刘三还是觉得不够,想囤积更多,实在灾荒年过怕了,时时刻刻就想着多多储粮。

  这不,依山傍水的条件,挖地窖存谷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老一辈的理想,谷子存得越多越好,能吃一年二年非常好,管够十年八年何其美妙,走路都稳当当不轻飘飘了。

  刘三禀持刘老头的思想,一门心思想挖个超级大的地窖,好装无数多谷子。

  家里就刘三一个成年劳动力,挖地窖之辛苦可想而知。从搬到河边开始,刘三就着手挖起地窖来。为了防止外人知道起心思,还得秘密进行。通常是半夜三更地起来,叮叮当当敲土,一筐一筐地运土,然后将土倾倒进江边流速最快的水中,一点痕迹都没有。

  一般情况下,春花娘也会过来帮忙。

  一下屋檐下,根本无秘密可言,陈夫子想了一想,也叫二壮一起去帮忙。

  几个人慢慢地挖,一二年下来,竟挖出个硕大的地窖,装上万斤的粮食都不在话下。好在地基是石质,坚硬非常,若是泥土鹅卵石混搭,照这个挖法,房子都塌了他的。

  春花从一米见方的入口下去瞧了一瞧,发现地窖的走势是往村子方向伸展,在石质层中心敲出一个中空,既不影响房屋承重,也避开了地下水。又有若干气孔透气。将地上入口牢牢地封住,真乃一处绝佳的藏身之地。万幸有此地窖,刘三一家才免于全家灭口之祸!

  卖番椒赚的钱一半由春花娘收着,一半由春花拿来供给工场的建设。

  木器铺子够阔大,只消四处修葺一下就行,花销也不多。其他主要是购买制作家具的种种工具,这些花了不少钱。木头则从自家山上伐下来,暂时还不缺。就算缺了料,还可以从农家手里低价购得,倒不是难事。不过如果从长远利益来看,家里还是买山育林,培育出些上好的木村最好。

  学徒也已就位,建好了工场,只等场长赵木匠一声令下,就可以开工作业了。老手带新手,每人专攻一道活计,想来是很容易就上手的。

  县城里由木头总管铺子的生意,他的脑子活,做出了不少成绩出来。

  而蚕桑推广则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严格说来,蚕桑是农事而不是商事,请专人来宣传根本就是浪费资源,人们口耳相传足矣。

  又有跑生丝的贩子,哪里的生丝好,产量高,随便说上一嘴儿,就使远地方的人对仁和镇的蚕种需求起来。小贩子瞅准了商机,转手卖起蚕种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获。春花家的蚕种也算得到了免费宣传。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