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完结+番外
一点不觉得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啥大问题。

  过了几日,事情发展果然如东方昊晔所说,人证物证俱在,官司一审就清楚了。由于申氏已经扶正为方家正妻,且毕竟没有出人命,便没有收监归案,而是将她交由方家自己处理。

  方家毕竟是福州大族,出了这等丑闻,连先皇御赐的牌区都被收回了,方之海被族老们申斥,自请解了族长之位,申氏也因行事恶毒,不足以为主母,被方家族老们废去正妻之位,关进了家庙。方之云也倒楣地受到嫡兄的牵连,连降两级。

  其实朝上颇多老臣对唐正言的作法并不认同。这个时代孝大于天,别说做父亲的只是偏心眼,就算父要子死,子也必须去死,这才叫「孝」,若不然就失了做人的g本。

  好在唐正言得岳父大人指点,在朝上为生父进言了几句,请皇上宽大处理,颇赚回了一些孝分,又有静王爷这尊大佛在后面撑着,也就无人指摘了。

  这件事东方昊晔背后出力甚多,不然唐母的n娘并那个贴身大丫鬟夏枝,早被唐母安排避走他乡了,唐正言都不太清楚她们现在落户何方,又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找到并说服她们进京来?

  唐正言虽然不想被人说靠裙带关系上位,但他娶了临江郡王东方君亭,身分就与从前不一样了。他本x光明磊落,仔细想想并不觉得太难以接受,毕竟如今他与静王府算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之间本就是相互扶助的,若是双方身分颠倒一下,葡萄有难,他自然也会搭救。

  因此他颇为坦荡,对于同僚间的嫉妒声音一般都不理会,只是今年科举中与他一同上榜的同科进士难免看他不顺眼,酸言碎语也少不了。如此唐正言在翰林院待着也没意思,便按照岳父大人的安排,找了个地方外放,先出去个三年五载再回来。

  东方昊晔办事极有效率,方家的案子下来不到一个月,他便给儿婿选了个合适的地方——万成县县令。

  万成县在文国西南,北边靠近明国边界,西边是藏区,南边则是夷族聚居地,是个四方交会之处。那边处于交通要道,不管是藏区还是夷族都要和文国做交易的,因此说不上贫瘠,但各族混居,情况复杂,一个处理不好便容易引起各族纠纷,治安方面费心较多。

  东方昊晔手上原有几个地方,但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这里比较合适。

  一来万成县虽然偏远,但不算贫瘠,只要任期内不出大乱子,税银上的成绩就不会太差。二来这里情况复杂,非常锻炼人,待上几年,保证交际、管理和应变能力都上个台阶。三来,东方君诚出兵西南时曾在那里待过,熟悉那边的情况,还有属下在那边军营任职,可以照顾一二。

  因此东方昊晔选来选去便挑中了那里,把唐正言叫来将情况一一解析,唐正言也是十分同意的。

  实际上他并未占到什么便宜,有本事的人都更愿意去江南这等富庶的地方做官,再不济,去个贫瘠点的小地方好好干几年,赶上个风调雨顺老天照顾,也许还有意外之喜。但像万成县这般偏远之地,气候湿热,多民族混居,关系复杂,并没有人愿意去。

  朝上人原本因为唐正言娶了临江郡王而一步登天,嫉妒的人大有人在,但看他有静王爷这么一个岳父撑腰,还不是要去万成县那么远的倒楣地方做官?于是又都平衡了。唐正言终于和翰林院里的几位同僚关系缓和起来,趁机结下了不少交情。

  外放的地点定了,就要准备上任。万成县太远,从逾京过去要走一个多月,现在已是六月盛夏,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赶到那边也要八月分了,九月是秋收之际,人手忙乱,恐怕没时间交接,所以最好是冬天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