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痛苦记忆
土著暴民一把火烧了两家人辛辛苦苦建成的工厂,林南洋的两个伯伯、郑瑛的一个叔叔和一个婶婶因此而丧命。

  家破人亡,没有了盼头,还无处申诉,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林郑二家的幸存者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以泪洗面和咒骂上天的不公了。

  于是一贫如洗,没有任何希望的两家人逃难到了泗水,登上了一条驶往香港的70吨的逃难轮船,准备到香港避难,没想到1962年5月23日轮船行驶到西沙海域时遇到大风大浪,原本只在近海航行的浅水轮船没有经住考验,载着300多难民的轮船沉没,只有27人侥幸漂上了东岛生还,其中就有林长富、林南洋和郑勇、郑瑛四人。

  当时,四岁的林南洋和二岁的郑瑛被家人放在一口大木箱里,由水性最好的林长福、郑勇护着漂到了东岛,两家其余9口人全部丧身大海。

  后来中国大陆的渔民发现了东岛上的印度尼西亚难民,这些获救的难民后来都被大陆共党政府安置在海南岛东部的一个华侨农场,共患难的经历让林长富与郑勇成为了生死弟兄,青梅竹马的林南洋、郑瑛从小就订了娃娃亲,长大后两家人就变成了一家。

  听了四人的叙述,穿越一家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林清愤然道:“大陆政府怎能这么没有民族感情!这么不负责任!”

  林南洋答道:“没办法!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只讲阶级感情、革命友谊,父子情都不可靠,还淡什么同胞情。没有来处祖国的支持,整个六十年代就中南亚华侨的灾难,不仅是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都对华侨进行了迫害或限制,中文学校一律停办,中文的报纸被取缔,合法财产遭剥夺,整个中南亚华侨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政府也确实有难处!”张景华接过林南洋的话茬,解释道:“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封锁中国大陆,政府又与苏联闹翻了,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为了扼杀中国核工业,还一度想联合美英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攻击,与印度又存在边境冲突。可以说,那个时期的政府在国际大环境中,就像后世的朝鲜一样受到孤立,于是政府提出了亚非拉团结起来的口号,以求外交上的突破,而印度尼西亚等中南亚国家都是中国团结的主要对象,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也只能牺牲中南亚华侨的利益了,互换双重国籍问题条约就在这样的一个国际环境下出台的。”

  林拂道:“大陆中共政府在互换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签订,不承认双重国籍后,没有护侨措施吗?”

  林南洋道:“有一些护侨行为,中国的大多数华侨农场就是那个时候办起来的,大陆政府还派了一些船到印度尼西亚接华侨难民,但当时大陆国力有限,远洋运力不足,几艘船对三百多万华侨群体中的受难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实际上大陆政府的撤侨工作只停口条上,有些像后世的宣传做秀。大陆政府做得最好的还是做华侨的思想工作,要求华侨融入印度尼西亚社会,做两国团结友好的桥梁,也就是承认现实,安于现状,接受同化。因此,华侨分成了多派,大部分人选择了承受或接受同化,少部分人选择回国,还有一些人选择了自主外逃,我们的长辈就是其中之一。”

  “唉!”林南洋长叹了一口气,然后攥着拳头道:“不知这个时空与我们的经历是否相同,如果是,我们必须有所行动,至少要把那一船人救回来,300多条人命啊!”

  林南洋的建议也是大家所想,得到了穿越一家所有人的支持,特别是第三代,都跃跃欲试,要求参加营救行动。

  “人要去救,但也得讲些方法!”

  就在大家热议的时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