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抗旱的准备工作(中)
�合吴为的要求。其中有一种叫“虎头”的土豆品种,在陕北种植面积很大,一年可收2到3季,亩产能达8千到1万斤,就是口感比别的品种要略差一点,不过,这对吴为来说正好最不是问题,开玩笑,是救灾啊,还讲什么口感,要的就是产量!

  卖家知道吴为要求的是适合类似陕北那样的缺水地区的作物品种时,还强烈推荐了一种高产杂交玉米种苗、一种美国陆地棉种苗和一种高产红薯种苗。玉米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红薯是一种叫“世秀一号”的高产品种,亩产更是超过万斤。权衡了一番后,吴为选择了土豆和红薯,至于棉花和玉米,先暂时放弃吧,玉米亩产不如薯类,而棉花是经济作物,不是目前最要紧的东西,现在一切都先围绕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再说吧。而且明朝棉花种植已经很普遍了,各地价格也比较稳定,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就在那边花银子买嘛,但是粮食,有时是花再高的价也买不到的。

  最终吴为决定将土豆和红薯各订购3000万株,按每亩播种需要种苗3000株计算,播种面积各自可达万亩,如果能达到现代的60%的产量,2个多月后就可以先收获约15万石土豆,红薯因为错过春薯播种期,只能种麦茬红薯了,生长周期要略长些,要到年底才能收获,但产量反而大些,可以达到30万石。算起来和土豆也差不多。45万石的产量,估计足够三十万灾民食用一年的了。吴为不禁感慨,红薯土豆这些玩意儿产量真大啊,福建那边出了名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靠种红薯,硬是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但天天吃红薯肯定不好受,难怪那边连骂人都是叫“番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