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半壁江山】
��沉浸在纷繁复杂的战事当中,一时间竟然忘了张既的存在,考虑州刺史人选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放在现任的各州刺史身上,从而忽略了张既拥有不输于任何一个刺史的治政才能。

  因此,当李利决定提拔张既出任徐州刺史之后,他忽然意识到李挚送来的这卷竹简未免太及时了,其中定有猫腻。询问之下,李挚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将贾诩和郭嘉二人给出卖了。因为这份书简便是贾诩飞鹰传信从长安大将军府调过来的,随后由郭嘉亲手交给李挚,委托他在适当的时候呈给李利。

  不言而喻,贾诩和郭嘉在徐州刺史的人选同样是煞费心力,慎重考虑之下共同推举张既出任刺史。这倒是与李利的最终决定不谋而合。

  至于坐镇徐州的主将人选问题,李利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与贾诩、郭嘉和陈宫三人反复商议过多次。其实李利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其人便是驻守河内郡的周瑜。并且李利已经想好了周瑜坐镇徐州之后的职务——江淮都督,总领徐州、豫州和扬州部分郡县的所有兵马,执掌三军,其帐下兵马接近三十万之众,俨然是名副其实的“淮南王”。

  但是李利对此尚有一些疑虑。其一,周瑜素来与江东孙策交好,让他领兵驻守长江北岸各州郡,其最主要的对手便是江东孙策和荆州刘表,万一???????。其二,从目前局势上看,坐镇徐州的将领首要对手还是占据兖州、冀州和青州的曹操,而周瑜在之前邺城之战中曾败在曹操手上。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邺城大败并未远去,周瑜乃是戴罪之身,不久之前刚被罢免安南将军之职,此时若在无功升迁,未免过于儿戏。实难令人心服。

  李利的这些顾虑绝非空穴来风,在随后的商议中被贾诩、郭嘉和陈宫三人无一遗漏地全部提出来。如此一来,周瑜便被排除在外。不予考虑。除了周瑜之外,西凉军中许多将领都有能力坐镇徐州,比如波才、赵云、桓飞和许褚等军中上将军,都能独当一面,驻守徐州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天下并未统一,未来还有很多大仗需要他们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冲锋陷阵。若是将其放在徐州,颇有明珠蒙尘之嫌。最关键的是。如果由这些将领坐镇徐州,李利便不会授予他们总领江淮三十万大军之权;因为他们没有周瑜的统帅之才,只能独当一面,却不能执掌三军。兼顾长江北岸的所有州郡。

  斟酌再三,最终郭嘉举荐坐镇凉州的镇西将军郭汜出任徐州主将,这一提议得到了贾诩的支持,而李利也觉得是时候启用这位被雪藏许久的西凉宿将,于是欣然同意。由此郭汜再度被启用,李利任命他为镇远将军,职位等同于镇西将军,但俸禄和爵位却比之前上升不少,堪比三公。与此同时。李利任命纪灵为平南将军,担任郭汜的副将,此外侯成和雷薄等将领也留在徐州军中听用。

  所以。当李利率领大军撤离徐州之时,徐州治下七成以上的文武都已撤换,全部由其它州郡的官员跨境调任。值得提的是,陈珪、陈登、糜芳、曹豹、臧霸、魏续和徐奕等徐州文武全部跟随李利一同返回司隶,而后再行调遣安置。

  ??????司隶,洛阳尹府邸。

  正堂门口。一众文臣武将相继离开大堂,不久之后他们将带着大将军府签发的官凭踏上新的旅程。

  在刚刚结束的军政议事上。李利对治下州郡和各营将领予以大范围调整,并颁布封关禁令。

  就在天下仅存的几路诸侯纷纷以为,李利攻取徐州之后必将再次将矛头指向冀州曹操,调集重兵攻打冀州或兖州之际,西凉众将纷纷跃跃欲试、试图一雪前耻之时,李利却毅然决定全军休整,除突发战事之外,未来一年或三年之内不会再有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