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三节 官制改革(2)
好吧,也就说是,九卿这样的正国级领导人,大汉帝国政治局常委,内阁成员,与正部级的俸禄只差了粟米三十斛,与郡县级只差六十斛。

  更可怕的是,汉家一个稍微大点的县令,俸禄为一千石,折合月俸为粟米七十五斛……

  倘若将这个俸禄换算成钱。

  以当前的米价核算,

  一个九卿,年俸实得两千石的九卿,其俸禄只有不过十万钱而已……

  他的月薪仅为九千……

  不及长安城之中一个有店铺的小商贾收入……

  而郡守的俸禄,折算成钱,月俸不过五六千……

  县令就更惨了,才三千来个五铢钱……尚且不及一个稍微合格点的木匠的工资。

  可怕吧!

  后世某个不攻自破的联盟,也是这样完蛋的!

  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与一个普通工人、教授的工资,相差无几。

  而一旦这个认知在官僚们心里被认知到,那么,他们一定会大声告诉世界:这样的国家,怎么不去死!?

  大汉帝国,也有这么个病。

  当然,这不能怪刘邦。

  毕竟,刘邦也想不到有今天啊!

  刘邦活着的时候,他这个皇帝,也未必能拿出百十万的五铢钱来挥霍,那个时候,国库里都穷的跑耗子了。

  而且,当时米价特别高。

  关中有一段时间,石米三千钱。

  哪怕到了吕后时期,关中米价也常年维持着数百钱每石的高位。

  天下米价的滑落是太宗孝文皇帝统治中后期的事情了。

  所以,等到太宗后期,长安官场贪污成风,连宫廷之中,都是贿赂不断。

  几乎没有不贪的。

  改革的功臣,太宗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丞相北平候张苍,也做过中饱私囊,私相授受的事情。

  武帝朝时,诸卿之中,除了公孙弘坚守了原则,不接受贿赂外,其他所有名臣,基本都拿过别人好处。

  名将卫青,甚至曾经帮游侠头子郭解游说。

  但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朝廷开的那么点俸禄,连家都养不了!

  公孙弘清廉一生,结果是堂堂丞相,七十岁了,睡觉盖的毛毯都特么是旧的,在家里只能穿打补丁的衣服!

  所以,刘彻即位后,就想法设法的给官员们发福利。

  通过各种津贴和补贴等等名目繁多的福利,勉勉强强,算是将帝国官员的俸禄,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至少,有了这些津贴和补助,他们养家糊口,并让子女过上相对温饱有保障的生活足够了!

  但仅仅是这样,远远不够!

  千里当官,除了理想和抱负,更多的人是为了富贵而来的。

  老话说的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既然是买卖,开价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货物的质量。

  毕竟,你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