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南诏的时候。就送了杨国忠三十万枚金币,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建宁王又派人偷偷给杨国忠许了很多好处。

  虽然目前来说,天策府萧去病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利国家社稷的,但看清楚这一切的李隆基却吓出了一把冷汗,细思极恐啊!

  他建宁王之前就敢忤逆朕,恨不得替朕行事,现在又举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朕要依了你建宁王,等安禄山这杂种胡叛乱一平定,这大唐差不多七八成的节度使,都受了天策府的好处,都与你建宁王李倓来往密切,甚至其中几人节度使的位置还是因为天策府的举荐才当上的,到时候这些节度使是听朕这个皇帝的还是听建宁王李倓的,还真不好说啊!

  这不得不防啊,朕当初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不也是一面结交将领,一面结交文臣,之后发动唐隆政变一举夺权,推举阿爹相王做皇帝,自己做皇太子么?

  只要平定了安禄山的叛乱,李倓所面对的局面可比当初自己所面临的局面要好上百倍啊!

  现在问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李倓会不会这么做,而在于他有这个能力,只要他想这么做,就一定能够做得成,这个萧去病,当真是下了好大一盘棋啊!

  想清楚这些,这天下午申时,李隆基便在紫宸殿召见了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达奚珣、崔光远、裴冕等心腹大臣,甚至还有被杨国忠排挤掉的****烈,商议国事。

  “陛下不必忧心,幽州叛军和回纥叛军声势虽然浩大,但必不能成事。现今回纥骑兵多路出击,却都被我大唐边军所阻,朔方军两万轻骑更是一路打到了回纥王帐,回纥兵必定兵无战心,不久必退!

  至于幽州叛军,世受国恩却行反叛之事,不得人心,天策军已经在黄河北岸构筑数道防线,不消半月,只要幽州军不能打过黄河,其军心必乱,到时候我平叛大军乘势反击,二十万叛军必望风而降,安禄山的首级自然会有人乖乖送上!”

  说话的是杨国忠,幽州叛军势大。一路势如破竹,他已经不再说十日之内,就有安禄山的部下将安禄山的首级献上;而是改口,只要天策军在黄河北线守住半个。叛军就会望风投降。

  杨国忠信心满满,其他几人心中却直打鼓,南下的幽州兵可是有二十万,天策军就一万老兵,几万新训战兵和十几万所谓农兵。能守住半个月吗?不过这个时候,皇帝愿意听放宽心的话,他们也自然不会开口提出质疑。

  片刻之后,一直皱着眉头的李隆基开了口:“回纥狼子野心,不过是想趁火打劫,若是占不到便宜,王庭又被攻打,朕再发一道敕令前去招降,必定望风投降,这一点朕以为不足虑。”

  唐朝这么多年以来。不断和北方这些游牧民族打交道,突厥、铁勒、薛延陀、吐谷浑、党项、契丹、奚、还有回纥、葛逻禄等,都是一个德性,叛附无常,形势好就大掠一番,形势不好望风投降。

  之前回纥就和唐朝爆发过小规模的冲突,算是试探,结果没占到便宜,之后就一直比较恭顺;葛逻禄也是,在高宗时候也和大唐打过。打败之后,不就做了唐朝几十年的雇佣兵么?

  即使我后来为祸北疆六七十年的后突厥,在最初起兵造反时,开始也是势如破竹。后来紧接着被裴行俭接连打败,他们不就开始内乱,之后裴行俭进行招降,突厥不就望风而降了么?若不是后来武后杀俘处置不当,这场为祸几十年的祸乱,其实是轻易就被平定了。

  既然在回纥起兵造反之前。安西北庭军、葛逻禄军、陇右军、河西军、朔方军早就做好的准备,现在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回纥,回纥自然不会死战到底,到时候自己一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