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
��,但党锢之祸后,本来忠于汉室的许多世家开始对汉室心灰意冷,甚至直接高举了反抗汉室的大旗,认为正因为是腐朽的汉室,才导致天下大乱。即便是没有这么激进,中原许多名门望族也从了一心为国,变成了明哲保身。

  益州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反而举步维艰?

  在郑直想来,益州以司俊为主远远比以天子为主有利。他支持迎天子入益州,挟天子以令天下,但并不支持让权与天子。

  刘初听到“党锢之祸”后,脸上浮现出一丝黯然。

  是啊,若是“党锢之祸”之前,天子只需要昭告天下,几乎全天下贤能之士都会蜂拥入益州。可现在,观望还算好的,说不得某些名门望族会直接投靠益州的敌对势力。

  可即便是如此……

  刘初想起皇帝陛下初见他时,所说那句“朕记得你和你的父亲”那句话……

  “其他人如何,是其他人的事。初只能决定自身之事。”刘初道。

  郑直眼神复杂的看了刘初许久。

  他知道刘初对他不喜,但他的确仰慕刘初,且以刘初为友。他相信刘初内心也是已经认可他这个友人。

  郑直信任刘初,才第一时间跑到刘初这里来询问。

  他本以为刘初是明哲保身之人,但现在看来,刘初似乎哪里不同了。

  郑直再一想,只在朝会上见过陛下一面,就恨不得把忠臣两字用毛笔写在脸上,到处炫耀自己新表字的元士……

  唉,皇帝陛下魅力真的这么大吗?

  郑直想,自己果然得尽快找机会面圣了。

  若皇帝陛下对他不喜,他好另做打算;若皇帝陛下真的能成为如汉世祖一般的人,他更该早早在陛下面前有些印象才是。

  若是后者,天下人才皆会归服于陛下,中原贤才众多,江东也多钟灵毓秀之人,他虽说自傲,但也知道有不少人都和他一样有才华。这功劳一分,可就薄了。

  郑直当即跟刘初告辞,回家思索该找什么借口面圣了。

  郑直之后,又有几人拜访刘初,都是问刘初和陛下同游之事。

  刘初也不厌烦,反复将当日之事说给同僚听。

  同僚听后,又将此事传开。《潼关怀古》这首散曲也渐渐传到了民间,并由民间传到了益州之外。

  且不说望族听了有何反应,过不下去的流民们逐渐朝着益州流动。

  益州有新的粮食,有仁慈的皇帝,他们这些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希望能在皇帝的庇佑下活下去。

  或许世族因为党锢之祸对天子离了心,但是很多老百姓不懂这么多。他们只想去一个能活下去的地方。

  活得不好没关系,只要能活下去就成。

  老百姓的思想都很朴实,或者叫很愚昧。在他们想来,以前过得不好,是因为没遇上好皇帝。现在的天子似乎是个好皇帝,那么肯定还是跟着皇帝更好过日子。

  何况,益州那些粮食吹得神乎其胡,什么山地上也能种,沙地里也能种。他们到了益州,就算没有良田,也可以自己在山上开垦。

  至于入蜀之路艰险……反正都活不下去了,不如拼一把。死在路上也算是解脱,要是能挨过去,说不定就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