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投机分子的轿中八策
>   这是14~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精锐常备兵团。1363年由苏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说初创于约1330年奥尔汉秉政时期)。15~17世纪形成特殊的征兵制度,每五年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强行征召未成年男子,往往是从异教徒(基督教)社会里购买的小孩奴隶,将他们分到奥斯曼军事封建主家庭、甚至就生活在皇宫里,生活数年,学习土耳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从文化上进行同化,继而送入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的专门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灌输,以培植对苏丹的效忠精神,尔后补入军中。

  这群从小就跟苏丹生活在一起的战士,眼里除了苏丹外谁也没有,坚信苏丹灌输给他们的一切信念,打仗自然悍不畏死,视死如归,绝对是苏丹手里的一张超级王牌。

  “停轿!回议事堂,见东王!”赵阔大呼。

  杨秀清有点奇怪,赵阔就说因为要大张旗鼓佯攻广东,所以需要身手灵活不被清兵注意的小孩四处插旗、刷标语、潜入侦察。

  小孩不难要,因为打仗不如**那么有力,虽然一样勇敢,但肯定不如**那么精锐。

  他终于特别要到了200名小孩,因为南征有点危险,杨秀清给他的都是孤儿。

  这群孩子参军前都是只要给口饭替你杀人放火都是无所谓的。

  几日后,赵阔特地视察了派过来的200个小孩,拍了拍最前面那个又矮又瘦的小黑脑袋,赵阔蛇一样的眯起了眼睛,肚里得意:“我怎么这么像后世那群小孩扒手的头目?”

  ===========================================================

  资料: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魏源21岁

  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他主持汇编的《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