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伟大的战士
话的也要杀;在四川搞个大西政权短短两年,天府之国被他杀成人间地狱,猪狗不如,不能因为他造反就美化他。”
李经述点点头,对严复说:“严总长,这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很大,我准备让鲁迅分管教材司,主持重修历史教材。这不是跟你商量,是要你马上去办的事。中国社会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严复这时头上已经直冒冷汗,惶恐地说:“既然大总统有此意,我没有意见。”
李经述那天有点累了,就对严复说:“今天就讨论到这。至于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事,我去拜访鲁迅时,就跟他谈过。他的这些观点,我很欣赏,有时间我会去国会作一场报告,解放大家的思想。”
这次谈话,李经述实际上表示了对鲁迅的大力支持,还让他主持重新修史,严复一回到教育部,就开会传达了李经述的指示,鲁迅在教育部惹的风波迅速平息了下去。
有了李经述的支持,鲁迅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化的钻研更加没有禁区,思想的锋芒也更加锐利,他更加深刻反思起中国的“黄金时代”:从1895年到1910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中国搞技术封锁,中国积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还有顶尖人才,经济多年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各地迅速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和铁路不断延伸。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都发展成现代化大城市,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吃穿用度几乎与欧美国家无异,社会文化空前开放。
但是,尽管总统李经述和内阁总理盛宣怀大力推行各项政府改革,后来的财政总长席家栋也很懂经济,但中国现代化的之低,不是李经述这个雄心勃勃的大总统和各级政府官员所能决定的。同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的转型比较慢。中华帝国继承下来的晚清帝国,总的来说是贫困和落后的,民众愚昧,旧官僚阶层腐朽守旧,绝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乡绅地主仍掌握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命脉,直到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
“黄金时代”的快速改革,触动了传统地主乡绅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土地改革,将大量他们拥有的土地通过国家债券赎买的方式,分配给了无地农民。而且工商立国带来的各种思想冲击,比如自由、平等、法治,将他们这些人逐渐边缘化,他们对日益物欲横流的社会,感觉到无所适从。鲁迅是一位大思想家,想为“黄金时代”的中华帝国开出思想的药方,他随即在《华报》上写文章鼓吹“功利的道德”和“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想。
鲁迅在《功利的道德》中说:“这篇文章的观点,比如道德和功利的关系,倒不是我的首创。一般人总认为,道德就是不讲功利。实际上这就错了,功利恰恰是讨论道德的基础。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有基于神学的,也有基于人天性的、遗传的,在逻辑上能成为一个系统。英国的大哲学家边沁十八世纪就说,道德实际上是大家的利益。简单地说,世上的事情分为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四种,最好的一种情况,从全社会来讲是利人利己。虽然从道德来讲损己利人是最好,但这也是最不现实的。这一点我深有领会,最近我和二弟周作人之间闹矛盾,这让我彻底明白过来:所谓社会道德问题,都是伪问题,主要还是私利问题。我们兄弟,尚且都有各自的私利,何况社会。
我们的先贤崇尚道德教化,然而道德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之物。道德不过是自利的产物,在根本上,道德源于对于私利的追求。民众不讲卫生是因为公用垃圾桶不够,随地大小便是因为公厕不足,官员贪污是因为权力约束机制不够,一个社会如果从道德上做文章,就永远难以进步。官办的企业,享受着各种税收优惠,卖油的年年亏,修铁路也亏,甚至公路收费�
李经述点点头,对严复说:“严总长,这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很大,我准备让鲁迅分管教材司,主持重修历史教材。这不是跟你商量,是要你马上去办的事。中国社会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严复这时头上已经直冒冷汗,惶恐地说:“既然大总统有此意,我没有意见。”
李经述那天有点累了,就对严复说:“今天就讨论到这。至于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事,我去拜访鲁迅时,就跟他谈过。他的这些观点,我很欣赏,有时间我会去国会作一场报告,解放大家的思想。”
这次谈话,李经述实际上表示了对鲁迅的大力支持,还让他主持重新修史,严复一回到教育部,就开会传达了李经述的指示,鲁迅在教育部惹的风波迅速平息了下去。
有了李经述的支持,鲁迅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化的钻研更加没有禁区,思想的锋芒也更加锐利,他更加深刻反思起中国的“黄金时代”:从1895年到1910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中国搞技术封锁,中国积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还有顶尖人才,经济多年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各地迅速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和铁路不断延伸。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都发展成现代化大城市,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吃穿用度几乎与欧美国家无异,社会文化空前开放。
但是,尽管总统李经述和内阁总理盛宣怀大力推行各项政府改革,后来的财政总长席家栋也很懂经济,但中国现代化的之低,不是李经述这个雄心勃勃的大总统和各级政府官员所能决定的。同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的转型比较慢。中华帝国继承下来的晚清帝国,总的来说是贫困和落后的,民众愚昧,旧官僚阶层腐朽守旧,绝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乡绅地主仍掌握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命脉,直到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
“黄金时代”的快速改革,触动了传统地主乡绅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土地改革,将大量他们拥有的土地通过国家债券赎买的方式,分配给了无地农民。而且工商立国带来的各种思想冲击,比如自由、平等、法治,将他们这些人逐渐边缘化,他们对日益物欲横流的社会,感觉到无所适从。鲁迅是一位大思想家,想为“黄金时代”的中华帝国开出思想的药方,他随即在《华报》上写文章鼓吹“功利的道德”和“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想。
鲁迅在《功利的道德》中说:“这篇文章的观点,比如道德和功利的关系,倒不是我的首创。一般人总认为,道德就是不讲功利。实际上这就错了,功利恰恰是讨论道德的基础。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有基于神学的,也有基于人天性的、遗传的,在逻辑上能成为一个系统。英国的大哲学家边沁十八世纪就说,道德实际上是大家的利益。简单地说,世上的事情分为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四种,最好的一种情况,从全社会来讲是利人利己。虽然从道德来讲损己利人是最好,但这也是最不现实的。这一点我深有领会,最近我和二弟周作人之间闹矛盾,这让我彻底明白过来:所谓社会道德问题,都是伪问题,主要还是私利问题。我们兄弟,尚且都有各自的私利,何况社会。
我们的先贤崇尚道德教化,然而道德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之物。道德不过是自利的产物,在根本上,道德源于对于私利的追求。民众不讲卫生是因为公用垃圾桶不够,随地大小便是因为公厕不足,官员贪污是因为权力约束机制不够,一个社会如果从道德上做文章,就永远难以进步。官办的企业,享受着各种税收优惠,卖油的年年亏,修铁路也亏,甚至公路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