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
  想其意盖谓:礼乐贵在得中,而君子务乎实胜。

  破题就是概括章句的原意,承题写出周末【春秋战国】时,繁文缛节过多,风气浮华,应当强调实质以矫正这个问题。圣人自称愿学习前辈礼乐,就是为了引导世风回归质朴实际。

  起讲从孔子言行发出自己的议论:君子需要务实。

  后面部分太长,文中也没写原文,只写了大意,这里就不写了。

  【崔燮写的那篇是归有光文章】

  【破题】

  圣人述时人尚文之敝,而示以用中之极。

  【承题】

  夫天下之势趋于文而不可挽也,夫子先进之示,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极乎?

  【原题】

  何则?道散于天下,而礼乐其显者也。

  【起讲】

  道之不明而俗之沦胥者久矣。

  【一二比】

  中间有两句:

  其谓之先进者,则文武成康之使也

  其谓之后进者,则黍离以降之后也

  “尚文之敝”是指春秋战国崇尚繁琐礼节,执政者行为僵化,形式大于内容。

  “用中之极”上一章文中解释过,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百度来的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这篇的前两股点明了先进后进的时间:

  先进指文武成康,也就是文王、武王、周成王【周公辅政】,周康王【成王之子】,西周早期时代;

  后进指【黍离以降之后】,也就是东周或春秋。

  【黍离】是东周大夫伤悼西周王都荒芜写的诗,在《王风》之首。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后面没有在文里写到古文内容的同样不予解释了。

  第95章

  自从那几篇优秀范文张挂出来,还做了深入解读之后,崔燮就在校园里小火了一把,真正成了个小名人儿。还有不少人拜读文章后特地来找他,就为观摩一下能写出那样文章的人是长什么样子的。

  他这两天晚到早归,中午下了课便直奔教官值房,走在路上都想拿袖子遮脸。可国学里注重仪表,走路就得好生走,不然还待拉到绳衍厅痛决去。他又长得出众,在一众二三十岁的举人监生中,一打眼儿就能看见他,于是时不时的就会被人围堵住。

  越是那些年长些的,自恃能做他长辈的监生越是喜欢逗他,逮着他便问:“小崔案首,能否给我们细讲讲你那篇‘先进于礼乐’的思路?”

  “和衷贤弟,你觉得你与子充贤弟的文章孰优孰劣?”

  “吾等拜读大作之后,深觉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