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部分
使姚贾为秦出使四国,则合纵可破,再令其为秦连横,则又可为秦削弱六国,割地并城,所得必远胜于大王在姚贾身上的花费。

  嬴政道,“廷尉所言固佳,寡人还是担心姚贾不来。”

  李斯道,“请国尉前来,正是为此。”说完,李斯一拍手,道,“说国尉,国尉就到。”果不其然,尉缭拄杖而入。李斯大笑,道,“又一个大梁人来了。”问尉缭道,“国尉可识姚贾?”

  尉缭不解其意,但还是答道,“老夫与姚贾同乡,算是旧识。”

  李斯简单介绍了当前局势,又道,“既是旧识,便请国尉修书,召姚贾来秦,为秦王用。”

  尉缭迟疑道,“姚贾素以苏秦自许,如今正得志于四国,意气飞扬,纵然老夫以书相召,亦必不肯来秦也。“

  李斯笑道,“国尉尽管修书。只需如此如此,即使姚贾不肯来秦,怕也是不得不来了。”

  嬴政闻言大喜,击节称善。

  3、赵国都城邯郸(1)

  此时,赵国在位的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名偃,比嬴政晚即位一年,但他不像嬴政,曾作了八年的傀儡国王。赵悼襄王在登上王位的同时,就已经掌握了赵国的最高权力。

  所谓赵悼襄王,其中的“悼襄”二字是谥号。谥号制度,最早是为周公旦、姜子牙二人而制定,后世见这制度是好的,于是事就这样延续下来了。谥,行之迹也,即在其人死后,将他的生平提炼成一到两个字,用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齐桓公、楚庄王等等。

  谥法制度,堪称中国之独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谥法面前,惟实惟真。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微言大义,而乱臣贼子惧。谥法之功用,近似于此。善有善谥,恶有恶谥,人君也不能例外。在《史记正义?谥法解》里,我大致数了一下,用来谥号的字,计有一百零三个。每个字都和易经的卦相一样,有着对应的解释,以供对号入座。因此,一个人在他死前,就可以大致猜出自己的谥号。

  谥法对“悼”字有三解:恐惧从处曰悼,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对“襄”字有两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具体到赵悼襄王身上,其“悼”当指年中早夭,即年不称志之意。其“襄”当指甲胄有劳,即征伐不厌之意。也就是说,赵悼襄王的一辈子可以这样描述:不爱和平爱战争,壮志未酬身先死。

  当然,此时赵悼襄王依然健在,而且情绪亢奋,准备要大展宏图,他绝不会想到,他在人世的光y,仅仅只剩下一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在好消息来临之前,事情总是越变越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在悲剧来临之前,事情总是越变越好?也许,这么说未必成立,但至少在此时赵悼襄王的身上,这种说法却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这是赵悼襄王执政的第十个年头,国事进展顺利得一塌糊涂。在赵悼襄王的主持下,姚贾的运作下,赵、燕、齐、楚四国团结一心,成功形成了对秦国进行群殴的国际局面。在经历过长平惨败之后,赵国终于迎来了大国复兴的最佳契机。

  然而,就在形势如此完美之时,悲剧悄然降临。而这悲剧,正源自赵悼襄王接连犯下的两个错误。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第一个错误。

  骄溢之君寡忠。郭开本是赵悼襄王最宠幸的大臣,也是赵悼襄王眼中最忠心不二的大臣,然而,在秦国金钱炮弹的攻击之下,郭开第一个作了俘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郭开于是向赵悼襄王进谗言,要为秦国除去姚贾。

  打小报告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