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
�血,正是今日灿烂的霞光。

  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历史同文学结合,是展现人在历史舞台上所呈现的人性光辉。是纪录、是刻划、是见证、是怀想,为的是给后人以追思跟启迪。近期红色题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之热播,创收视率新高,恰说明现代社会的人,从历史的镜子里看到了昔日为国家兴亡民族振拔而奋斗的一代英雄伟人的豪情与壮志,并从中受到教育与鼓舞,沉思跟反省。我相信喻咏槐的这本《金秋烈焰》,亦能起到这一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

  喻咏槐在我印象中是一位沉默朴实的写作者。可以说,浏阳是他的第二故乡,对浏阳,他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切情怀。他对故乡爱得极深,亦了解得极深。由他来写他故乡中的红色历史,写他故乡历史中的惊天动地的人与事,他是义不容辞的,亦是责无旁贷的。好长的时间里,我都在听说他写这本书,他采访了许多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他进入了时间的深处。如今总算杀青,付梓在即,可喜可贺。他嘱我在前头写几句话。我有点惶恐。我想我最想说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他的这份写作的敬意。一个不忘记历史的人,一个努力用昨天的光辉照耀今日的人,他应当受到尊敬。

  他对历史有敬意,则我们对他有敬意。

  2007…5…28

  (作者系全国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

  序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1)

  ——序喻咏槐《金秋烈焰》

  郑耀频

  近年来,正值盛年的喻咏槐先生潜心于长篇小说创作。接连读过了他的三个长篇,其创作数量和质量令我惊讶。他的《村路》追寻的是一种对童年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失去的生命时光的惋惜,展示出一条从乡村走向都市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可以说,描绘的是人的灵魂。而《花炮祖师》却是画出了一个形象,一个敢为人先、为苍生造福的奉献者的形象。那两个长篇,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文学的真诚和挚爱,对真善美的讴歌。

  现在,正值伟大的秋收起义和文家市会师80周年大庆之年,他的第三个长篇小说《金秋烈焰》,又搁到了我的案头。我一口气将原稿读完,感到这是一部很感人很有价值的书,而且,这是向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80周年庆典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献礼!

  《金秋烈焰》是一部关于红色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叙写的是惊心动魄的红色革命的历史真实,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的全过程,正面地全方位地展开来,显示了作家驾驭重大题材和结构故事的能力。作品在真实的背景和主要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合乎情理的虚构,我以为,全书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金秋霹雳,表现起义军将士们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展开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浏阳农军战士罗士杰,在江西修水带着自己舍不得吃的两只月饼和四只粽叶粑,本想打回浏阳后,送给母亲和妹妹,结果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鲜血将月饼和粽叶粑染红。还有旗手胡德胜和十余名战士,为了不让起义军军旗倒下去,他们用自己的血r之躯,筑成了一个“旗墩”的壮烈场面,令人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是啊,他们的眼睛里,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他们的热血,染红了人民军队的旗帜,他们的枪口中,喷涌出共和国的晨曦!

  一是苦难深仇,在艰难中寻找求真之路,描写出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和土豪恶霸肆意横行的生活情景。例如“血泪看禾酒”,“腥风苦雨应有涯”等章节,都写得极为真实感人。表现官民反的题旨,揭示出秋收起义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