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议
r />
“禀皇上,写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写的什么?”景帝接过竹简,略一扫视,虎目中精光闪烁,差点站起来了,挥挥手道:“你先下去歇着。”
董仲舒应一声,大袖飘飘,迈动光脚,快步而去。
望着董仲舒的背影,周阳大是惊奇,难道他真的写出了独尊儒术策?瞧景帝这般惊讶样儿,十有八九不会错。
景帝拿着董仲舒的策论,一看再看,越看越是惊讶,不住抚额头。
周阳真想冲上去,一把夺过来,瞧个究竟。可是,把景帝那专注样儿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没多久,申公写好策论,交给窦婴,施礼告退。紧接着,朱买臣、公孙弘、严助写好,交了上来。
士子一个一个接一个的交上来,直到交了一半,景帝示意,叫来太监,把这些竹简抬着,去了养心殿。
周阳、窦婴、冯敬、主父偃四人跟着景帝赶去养心殿。景帝却是一边走,一边看董仲舒的策论,仿佛那不是策论,而是美味佳酿似的,韵味无穷。
不管董仲舒的策论写的是什么,能让景帝如此难以舍却,他就不枉来人世走上一遭了。
“皇上,董仲舒写的什么?”周阳实在是好奇,等不及了,问了出来。
这问题正是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要问的,眼睛瞪大,看着景帝。
“这个董仲舒啊,不得了啊,全是惊人之语!”景帝把竹简递给周阳。
周阳接过来一瞧,心头一跳,竹简差点掉在地上,入眼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这八个字,影响深远,后世赞扬的人有之,骂的人有之,可以说毁誉参半了。
不管是骂的也好,赞扬的也好,不得不承论一点,这八个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太大。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有用这八个字,今天中国会是另外一个样儿。
“皇上以为,此策可用吗?”周阳忍着心惊问道。
“观此人之策,虽是儒生,却不是儒家之道,是法家之术。”景帝并没有马上回答能不能用,而是点评起来:“法家霸术太过霸道,虽然实用,能治国,能强国,却是赤裸裸,毫不掩饰。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给包裹起来,让人无法指责,岂不更好?”
景帝这话切中了要害,法家霸术能治国,很实用,可是,毫不掩饰其霸道,为后人指责。
美丽的言辞,总是用来掩饰卑鄙的目的,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来点缀,张口仁义,闭口圣人之道,要人想指责都没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董仲舒虽是被尊为六大儒宗之一,却有不少人把他归入法家,说他是法家之士,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董仲舒的学术,完全不同于儒家,后人点评他的学术是“阳儒阴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实是法家。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采纳他这一建议,就在于看到了这一说法的好处,扯一杆大旗,张口仁政,闭口圣贤之道,要人无法反对。暗地里,汉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杀伐决断,无所不为。
汉武帝虽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说,他做皇帝数十年间,是法家大行其道。
对这点,汉宣帝说得最是直白。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特别喜欢儒术,好纯儒之学,反对宣帝的一些政令。对此事,宣帝很恼火,一度想废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
“禀皇上,写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写的什么?”景帝接过竹简,略一扫视,虎目中精光闪烁,差点站起来了,挥挥手道:“你先下去歇着。”
董仲舒应一声,大袖飘飘,迈动光脚,快步而去。
望着董仲舒的背影,周阳大是惊奇,难道他真的写出了独尊儒术策?瞧景帝这般惊讶样儿,十有八九不会错。
景帝拿着董仲舒的策论,一看再看,越看越是惊讶,不住抚额头。
周阳真想冲上去,一把夺过来,瞧个究竟。可是,把景帝那专注样儿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没多久,申公写好策论,交给窦婴,施礼告退。紧接着,朱买臣、公孙弘、严助写好,交了上来。
士子一个一个接一个的交上来,直到交了一半,景帝示意,叫来太监,把这些竹简抬着,去了养心殿。
周阳、窦婴、冯敬、主父偃四人跟着景帝赶去养心殿。景帝却是一边走,一边看董仲舒的策论,仿佛那不是策论,而是美味佳酿似的,韵味无穷。
不管董仲舒的策论写的是什么,能让景帝如此难以舍却,他就不枉来人世走上一遭了。
“皇上,董仲舒写的什么?”周阳实在是好奇,等不及了,问了出来。
这问题正是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要问的,眼睛瞪大,看着景帝。
“这个董仲舒啊,不得了啊,全是惊人之语!”景帝把竹简递给周阳。
周阳接过来一瞧,心头一跳,竹简差点掉在地上,入眼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这八个字,影响深远,后世赞扬的人有之,骂的人有之,可以说毁誉参半了。
不管是骂的也好,赞扬的也好,不得不承论一点,这八个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太大。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有用这八个字,今天中国会是另外一个样儿。
“皇上以为,此策可用吗?”周阳忍着心惊问道。
“观此人之策,虽是儒生,却不是儒家之道,是法家之术。”景帝并没有马上回答能不能用,而是点评起来:“法家霸术太过霸道,虽然实用,能治国,能强国,却是赤裸裸,毫不掩饰。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给包裹起来,让人无法指责,岂不更好?”
景帝这话切中了要害,法家霸术能治国,很实用,可是,毫不掩饰其霸道,为后人指责。
美丽的言辞,总是用来掩饰卑鄙的目的,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来点缀,张口仁义,闭口圣人之道,要人想指责都没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董仲舒虽是被尊为六大儒宗之一,却有不少人把他归入法家,说他是法家之士,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董仲舒的学术,完全不同于儒家,后人点评他的学术是“阳儒阴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实是法家。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采纳他这一建议,就在于看到了这一说法的好处,扯一杆大旗,张口仁政,闭口圣贤之道,要人无法反对。暗地里,汉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杀伐决断,无所不为。
汉武帝虽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说,他做皇帝数十年间,是法家大行其道。
对这点,汉宣帝说得最是直白。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特别喜欢儒术,好纯儒之学,反对宣帝的一些政令。对此事,宣帝很恼火,一度想废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