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董仲舒
经验不会如此老道,俸禄六百石。”

  “六百石?”老者大是惊讶,继而就是欢喜无已:“谢大人,谢大人!”

  “老伯,你一定要用心。你家境不错,家里人都有肉吃。可是,大汉很多百姓没肉吃。若是庄稼种好了,有余粮,可以养家畜,百姓就有肉吃。”赵过鼓励道:“皇上说了,要大汉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你千万不要辜负皇上的期望!”

  “皇上圣明呐!”老农有些动情的道:“皇上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有好日子过了!”

  老农的话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澡,却是真心的赞扬。景帝听在耳里,大是受用,眼睛眯了起来,不住点头,这比千篇万篇煌煌之言更让人满足呀。

  “周阳,赵过这人,你荐得不错!”景帝冲周阳笑笑,赞赏不已。

  “他做了一批耧车,发给百姓使用,百姓都说好。可是,时间太短,不能做得太多,要不然,今年的收成会好上许多。”景帝大是惋惜。

  “皇上,只要有了人才,这时间会追回来。”周阳宽慰他一句。

  “说得好!”景帝点点头,带着周阳他们接着查看起来。

  景帝要振兴百业,这次招纳的人才真是各行各业的都有,这查看起来,费时好长。费时虽长,收获也不错,景帝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方知每一行都是学问所在,既是惊讶,又是欢喜,对周阳提议办学一事,更加赞成。

  这些人的经验很丰富,不乏创造精神,却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不读书,不识字。正是因为他们不读书,不识字,这才采取面询的方式挑选。要不然的话,完全可以采用策试的办法,发给他们笔墨竹简,要他们写出来。

  一通查看下来,周阳很是惊讶。让周阳惊讶的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力惊人,尽管周阳知道我们祖先的创造力惊人,却是没有想到是如此的惊人。

  铁匠已经发明了精钢煅造法,那是一锤一锤去锻打。在当时,钢铁的得来,主要是靠反复锻打,这叫百炼钢,这没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铁匠不仅锻打,还发明了油浸粹火之术,这是一个创举。

  “若是他们都读过书,识得字,这技艺会更加精湛。”景帝最后下了结论:“办学这事,雷打不动。朕宁愿与匈奴晚些大战,也要把这事办好!这是国之根基呀!”

  只要有了人才,百业振兴,汉朝的实力就会更强大,匈奴虽然强横,也是无能为力。对景帝这结论,周阳他们完全赞同。

  查看完了百业技巧之事,就剩下最后一事,就是经国之士的策论了。这是重中之重,景帝决定次日举行,并且景帝要亲临。

  经过一天的巡视,周阳见识了汉朝的科技,非常震憾,为我们祖先的创造力而喜悦。对第二天的策试,周阳更加期待,这些经国之士会发出何等样的洪声呢?

  翌日,周阳早早赶到宫里。周阳去得早,没想到景帝更早,早就在宣政殿等着了。

  景帝身着皇袍,头戴通天冠,没有穆穆天子之威,而是一脸的笑容,一见周阳之面,便是笑呵呵的道:“周阳啊,今儿是大汉的喜日子,朕要挑选大汉的经国之士。高祖有三杰、陈平、周勃、樊哙这些人才,才创建了大汉,朕的人才越多越好。”

  不等周阳说话,一昂脖子,吟起了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走喽,找猛士去兮!”

  景帝真的很欢喜,袍袖一拂,快步而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