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无敌大军
�脸的惋惜:“为了收复河西,秦国的代价有多大,只需要听听他们的战歌就知道了。‘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复我河山,就是指的河西之地。为了收复河西之地,他们宁愿流干鲜血,那是何等的英风!”

  作为军人,对这种不甘屈服的精神,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想想如今的汉朝,与秦朝当时的情况,有些近似。匈奴压着汉朝打了数十年,为了破匈奴,将士们不计生死,慷慨赴死,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慨!

  叹息了老一阵,这才接着讲:“前朝虽然暴戾,他们打仗,却是让人佩服!打得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一败再败,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收复河西的念头。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流血!结果却是,丢掉了函谷关,丢掉了不少关中土地。在当时,秦国的土地很少,已经成了一个小诸侯。商鞅变法里有一条,要秦国百姓守边,十日内赶到。若是误期,要重处。以当时的情况,十天足以赶到秦国任何地方,一个问鼎中原的大诸侯竟落到如此地步,实足可惜。”

  秦穆公称霸,那是有数的大诸侯国,落到连十日之程都不到的境况,很骇人。

  周阳的历史不够好,对这等事根本就不了解,还以为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域辽阔。没想到,秦国已经到了亡国的境地。

  正是在这种危急关头,秦国发生了改变,最后还统一了中国,这是一个奇迹,让人赞叹的奇迹!

  丁隽对这段历史很熟,也许是在这山谷中时间长了的缘故:“庞涓看出秦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只需要再给秦国一击,就能把秦国灭掉。灭了秦国,魏国就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争霸天下,甚至可以统一国家。他纠结了山东六国,打算灭秦,魏惠文王却是胸无大志,只想称伯,错失了一个良机。”

  机会再好,若是不去行动,毫无用处。

  “魏惠文王虽无大志,秦孝公却是雄心勃勃,誓要强秦,发布求贤诏,招揽天下贤才。”丁隽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说出了很多后人不知的秘辛:“在当时,最强的就是魏国,承魏文侯遗惠,魏国天下霸主,人才大多赶去魏国,欲求仕于魏。商鞅当时也在魏国,是中庶子,庞涓有招揽他的意思。商鞅用伯术,霸道狠辣,可是,其眼光很独到。他得到秦孝公的求贤诏后,赞为五百年未有之雄文,匹马单身入秦,才有商鞅变法,秦国变强之事。”

  李广接过话头,接着往下说:“秦国变法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收复失地,夺回函谷关。这些土地在魏国手里,魏国国力强盛,魏武卒善战,要想夺回失地,谈何容易,必须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商鞅命国尉车英,在此谷中练兵。”

  “这个车英必是盖世之英才,要不然,不可能练出如此善战的大军!”程不识于这段秘史所知不多,大声赞扬。

  这话正是周阳要说的,点头赞同。

  “呵呵!”李广拈着胡须,笑得很欢畅:“程将军,你错了,不是车英了得,是商鞅了得。若我祖上不是前朝大将,我也不知这些事。”

  “商鞅?你是说,秦军是出自商鞅之手?”周阳有些惊异。

  “正是!”丁隽点头道:“世人皆知,商鞅是法家,却不知,商鞅是一个极其了得的兵家。”

  “商鞅是兵家?”

  这说法,周阳他们第一次听到,周阳、程不识、公孙贺、公孙建齐声质疑。

  “商鞅不仅是兵家,还是兵家中的翘楚!”李广的大拇指都竖到天上去了:“丁将军,这事,还是你来说吧。你比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