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一)
�们,应当铲除!”
对这判断,周阳大是赞同。有钱有权,再有打手、走狗,什么不法之事做不出来?
“主父先生所言,让人耳目一新。”周阳很是赞赏:“不知,对那些诸侯王又该如何处置?”
“不会是推恩令吧?”周阳对推恩令是知道的,要是主父偃当着他的面说出推恩令的话,那就太惊人了。端起茶盅,不仅不慢的喝着,好整以暇的打量着主父偃。
“大帅问起,主父偃不敢不答。”主父偃往下说道:“在下以为,应当众建诸侯,少其力。”
“真的是推恩令!”周阳手中的茶杯差点砸在地上。
这太巧了吧,刚刚还这么想,他就这么说了。
还好,周阳只是惊在心头,没有表露出来,主父偃也没有发觉,接着剖析:“高祖分封时,郡国只能由嫡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得承袭,实是误矣。若是把郡国分给诸子,子嗣越多,诸侯越多,实力越弱,对朝廷就无威胁,也就不会有七国之乱。诸侯越多,犯错的可能越大,朝廷收回郡县的机会也就更多。”
七国之乱前,三分天下,诸侯有其二,朝廷只有三分之一,只不过是最大的诸侯罢了。七国之乱后,尾大不掉之势虽然改变,还有不少郡县,至少接近一半控制在诸侯手里,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拿回这些郡县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增加汉朝实力的一个好办法。要想和匈奴大打,就得要钱。天下郡县,那么多在诸侯手里,别的不说,光是赋税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诸侯的腰包。
主父偃这话切中了要害。
“好谋划!好谋划!”周阳赞赏不已。
“大帅见笑了。”主父偃谦逊一句,笑道:“在下还有一策,与大帅有关。”
“哦!”周阳大是感兴趣:“和我有关?”
“是的。”主父偃微一颔首:“在下这一策,就是移民实边。大帅在北地,与匈奴大战数月,大帅为何不趁大胜之机,追到龙城去?即使今年不能追击,来年还可追击,大帅为何放弃如此良机?”
要是汉朝有一支精锐骑兵的话,趁匈奴在长城大败之机,完全可以直捣龙城,可惜的是,汉朝没有精锐骑兵。
“这道理是明摆着的,大汉没有骑兵嘛。再说了,将士们伤亡过大,需要修养。”这问题,周阳想得太明白了,想都不想就回答了。
“这是实情,却也不尽然。”主父偃却不这么看问题:“依在下之见,说到底,那是边关的百姓太少,民户不多,不能养更多的军队。民户不多,没有钱粮,没有军械,这些都要从内地调拨,光是运输就是一件惊人的事情。正是为了解决这运输,始皇才修驰道。那时的北地,比起如今更加苦寒,户口更少,凡军队所需,都得从内地调运。从齐地调运粮草一百石,到了北地,只剩下一石,九十九石在路上吃掉了。是以,始皇痛下决心,修驰道。驰道一成,便捷得多了,内地运到边关的粮草多得多,蒙恬才敢打河套之战。”
周阳在北地数月,统兵时间不短,对这事是知道的,点头道:“先生好眼光呀,敢说别人不敢言。那些读书人,一提起驰道,就是谩骂,把驰道骂得一无是处。若无始皇所修的驰道,北地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军队,不会有如此多的户口,大汉今年也不可能打败匈奴!”
“着啊!”主父偃双手互击,大声赞好:“大帅说得好!那些读书人,只知一味诗云子曰,开口圣人之言,闭口圣贤之道,他们泥古不化,焉�
对这判断,周阳大是赞同。有钱有权,再有打手、走狗,什么不法之事做不出来?
“主父先生所言,让人耳目一新。”周阳很是赞赏:“不知,对那些诸侯王又该如何处置?”
“不会是推恩令吧?”周阳对推恩令是知道的,要是主父偃当着他的面说出推恩令的话,那就太惊人了。端起茶盅,不仅不慢的喝着,好整以暇的打量着主父偃。
“大帅问起,主父偃不敢不答。”主父偃往下说道:“在下以为,应当众建诸侯,少其力。”
“真的是推恩令!”周阳手中的茶杯差点砸在地上。
这太巧了吧,刚刚还这么想,他就这么说了。
还好,周阳只是惊在心头,没有表露出来,主父偃也没有发觉,接着剖析:“高祖分封时,郡国只能由嫡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得承袭,实是误矣。若是把郡国分给诸子,子嗣越多,诸侯越多,实力越弱,对朝廷就无威胁,也就不会有七国之乱。诸侯越多,犯错的可能越大,朝廷收回郡县的机会也就更多。”
七国之乱前,三分天下,诸侯有其二,朝廷只有三分之一,只不过是最大的诸侯罢了。七国之乱后,尾大不掉之势虽然改变,还有不少郡县,至少接近一半控制在诸侯手里,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拿回这些郡县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增加汉朝实力的一个好办法。要想和匈奴大打,就得要钱。天下郡县,那么多在诸侯手里,别的不说,光是赋税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诸侯的腰包。
主父偃这话切中了要害。
“好谋划!好谋划!”周阳赞赏不已。
“大帅见笑了。”主父偃谦逊一句,笑道:“在下还有一策,与大帅有关。”
“哦!”周阳大是感兴趣:“和我有关?”
“是的。”主父偃微一颔首:“在下这一策,就是移民实边。大帅在北地,与匈奴大战数月,大帅为何不趁大胜之机,追到龙城去?即使今年不能追击,来年还可追击,大帅为何放弃如此良机?”
要是汉朝有一支精锐骑兵的话,趁匈奴在长城大败之机,完全可以直捣龙城,可惜的是,汉朝没有精锐骑兵。
“这道理是明摆着的,大汉没有骑兵嘛。再说了,将士们伤亡过大,需要修养。”这问题,周阳想得太明白了,想都不想就回答了。
“这是实情,却也不尽然。”主父偃却不这么看问题:“依在下之见,说到底,那是边关的百姓太少,民户不多,不能养更多的军队。民户不多,没有钱粮,没有军械,这些都要从内地调拨,光是运输就是一件惊人的事情。正是为了解决这运输,始皇才修驰道。那时的北地,比起如今更加苦寒,户口更少,凡军队所需,都得从内地调运。从齐地调运粮草一百石,到了北地,只剩下一石,九十九石在路上吃掉了。是以,始皇痛下决心,修驰道。驰道一成,便捷得多了,内地运到边关的粮草多得多,蒙恬才敢打河套之战。”
周阳在北地数月,统兵时间不短,对这事是知道的,点头道:“先生好眼光呀,敢说别人不敢言。那些读书人,一提起驰道,就是谩骂,把驰道骂得一无是处。若无始皇所修的驰道,北地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军队,不会有如此多的户口,大汉今年也不可能打败匈奴!”
“着啊!”主父偃双手互击,大声赞好:“大帅说得好!那些读书人,只知一味诗云子曰,开口圣人之言,闭口圣贤之道,他们泥古不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