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
�始不敢看,觉得恶心,但生理上觉得有刺激。”
“我在澳门有次看电视,看别的都听不懂话,就看了毛片。我觉得特别难看,很丑,太恶心了。”
“我看过两次毛片。第一次看是在一个朋友家,他们都看过了,让我一人看,我看得都烦死了。好像是个法国的片子。我特别不能接受人兽交、几个人一起滥交这些情节。只有其中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情节感觉还蛮好的,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女的—定特别舒服。总的来说我不喜欢看,没有像有的人那样看得热血过。”
“我喜欢感情炽烈,但是含蓄一些,不喜欢暴露的,看了反胃。我看过《花花公子》、《阁搂》,看了不想吃饭,看了片子也都不喜欢。”
“看过毛片,感觉不大好。我喜欢文学的激发的感觉,不喜欢那么直接。”
“我觉得黄色录像带是亵渎。电影故事总得和情节连在一起,看了才能动情,要不就成了‘动物世界’了。我不敢看,不愿看,觉得恶心。”
“我觉得黄色录像很恶心。其实我对于口交、g交这些事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我不爱看这种书,一看就困,没兴趣,不如实践。”
“我看过《曼娜日记》(一度在北京十分流行的手抄本地下色情小说),就两三张纸。那小说很恶毒,写的是曼娜十六七岁时怎样春情荡漾,浑身发热;怎样挑逗她的表哥;怎么样扒开自己的衣服让男孩子摸,舔;摸完有什么感觉。我看了很厌恶,觉得是流氓教唆。小说没有感情可言,但是有感觉,有动作,有指导性。”
一位女性有个上中学的儿子,她说:“我要求他两条,一是别赌钱,二是别看黄色录像。我儿子的回答吓我一跳,他说,我早看过了,妈,您看不看,我给您弄几盘来看看。”
有不少女性反映,对色情材料主要是丈夫喜欢看,自己一点也不喜欢。一位女性说:“我看了一会儿就去睡了,可他特别爱看,看完还要录下来,我看了只觉得恶心。”
一位娘家在上海的女性讲到在色情片问题上北京人与上海人的区别。她说:“上海人很保守,很规矩;北京人不在乎,看毛片还呼朋引类地叫一大堆人去看。上海人即使看也绝对不会这样。上海人很讲小情调,很讲温情,讲隐私和心照不宣。”
调查中却也发现有的确没看过任何色情材料的人,其中一位说:“我想看看黄色录像,不知是什么样的,所以也没有看法。”
在西方,围绕着y秽色情品与检查制度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维多利亚时代的净化社会和愚民运动,是从女王明令禁止出版y秽书籍开始的,一开始还只是没收或销毁色情书,后来殃及许多著名的经典著作,就连莎士比亚、密尔顿、但丁的著作都受到审查,甚至连《圣经》中与性有关的章节也遭到删节。
在17世纪的英国,没有宗教主题的y秽色情品是不被禁止的;当18世纪反y秽法通过以后,没有宗教成分的色情品也要受到审查了。在1868年,由英国法官希克林等做出的一项裁决中,曾为y秽色情品下过一个定义,即要看被指控为y秽的东西是否有意去毒害和腐蚀那些心里准备接受这种不道德影响的人,或是否有意让这类出版物落入他们手中。美国也曾立法禁止y秽色情品的进口。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关曾禁止巴尔扎克和伏尔泰等人的作品进口。
后来美国最高法院对希克林定义提出质疑,并根据《尤利西斯》一书出版案,提出了一个y秽色情品的新定义:用当代社会的标准衡量,如果这个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的主题是唤起一般人对y欲的兴趣,�
“我在澳门有次看电视,看别的都听不懂话,就看了毛片。我觉得特别难看,很丑,太恶心了。”
“我看过两次毛片。第一次看是在一个朋友家,他们都看过了,让我一人看,我看得都烦死了。好像是个法国的片子。我特别不能接受人兽交、几个人一起滥交这些情节。只有其中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情节感觉还蛮好的,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女的—定特别舒服。总的来说我不喜欢看,没有像有的人那样看得热血过。”
“我喜欢感情炽烈,但是含蓄一些,不喜欢暴露的,看了反胃。我看过《花花公子》、《阁搂》,看了不想吃饭,看了片子也都不喜欢。”
“看过毛片,感觉不大好。我喜欢文学的激发的感觉,不喜欢那么直接。”
“我觉得黄色录像带是亵渎。电影故事总得和情节连在一起,看了才能动情,要不就成了‘动物世界’了。我不敢看,不愿看,觉得恶心。”
“我觉得黄色录像很恶心。其实我对于口交、g交这些事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我不爱看这种书,一看就困,没兴趣,不如实践。”
“我看过《曼娜日记》(一度在北京十分流行的手抄本地下色情小说),就两三张纸。那小说很恶毒,写的是曼娜十六七岁时怎样春情荡漾,浑身发热;怎样挑逗她的表哥;怎么样扒开自己的衣服让男孩子摸,舔;摸完有什么感觉。我看了很厌恶,觉得是流氓教唆。小说没有感情可言,但是有感觉,有动作,有指导性。”
一位女性有个上中学的儿子,她说:“我要求他两条,一是别赌钱,二是别看黄色录像。我儿子的回答吓我一跳,他说,我早看过了,妈,您看不看,我给您弄几盘来看看。”
有不少女性反映,对色情材料主要是丈夫喜欢看,自己一点也不喜欢。一位女性说:“我看了一会儿就去睡了,可他特别爱看,看完还要录下来,我看了只觉得恶心。”
一位娘家在上海的女性讲到在色情片问题上北京人与上海人的区别。她说:“上海人很保守,很规矩;北京人不在乎,看毛片还呼朋引类地叫一大堆人去看。上海人即使看也绝对不会这样。上海人很讲小情调,很讲温情,讲隐私和心照不宣。”
调查中却也发现有的确没看过任何色情材料的人,其中一位说:“我想看看黄色录像,不知是什么样的,所以也没有看法。”
在西方,围绕着y秽色情品与检查制度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维多利亚时代的净化社会和愚民运动,是从女王明令禁止出版y秽书籍开始的,一开始还只是没收或销毁色情书,后来殃及许多著名的经典著作,就连莎士比亚、密尔顿、但丁的著作都受到审查,甚至连《圣经》中与性有关的章节也遭到删节。
在17世纪的英国,没有宗教主题的y秽色情品是不被禁止的;当18世纪反y秽法通过以后,没有宗教成分的色情品也要受到审查了。在1868年,由英国法官希克林等做出的一项裁决中,曾为y秽色情品下过一个定义,即要看被指控为y秽的东西是否有意去毒害和腐蚀那些心里准备接受这种不道德影响的人,或是否有意让这类出版物落入他们手中。美国也曾立法禁止y秽色情品的进口。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关曾禁止巴尔扎克和伏尔泰等人的作品进口。
后来美国最高法院对希克林定义提出质疑,并根据《尤利西斯》一书出版案,提出了一个y秽色情品的新定义:用当代社会的标准衡量,如果这个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的主题是唤起一般人对y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