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部分
��清楚楚。可是无论他怎么看,也无法从中找出凶手下一次犯案的提示。他尝试着从每句话,每个自然段中找到第七个字,可是连在一起的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而已,根本无法表达出哪怕晦涩的含义。

  看来这提示不是来自于这篇课文本身,那么就应该来自于它的出处。

  直接出处是那本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它平平的躺在桌面上,看起来相当无辜。方木对其中的每篇课文,每一道习题都反复研究过,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间接出处是《呼兰河传》。《火烧云》出自《呼兰河传》第一章。《呼兰河传》并不算一本很厚的书,可是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线索来查的话,却是最麻烦的,所以方木把它放在了最后。现在看起来,这本书大概是唯一的希望了。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r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r在香港病逝。《呼兰河传》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不如说是作者萧红缅怀其童年境遇的一篇大散文。

  方木转动着手里的钢笔——那是乔老师送给他的——耐着x子,一页页翻下去。

  着手查找线索,方木才发现这难度远非“麻烦”可以形容的。

  按照凶手作案的习惯,他应该模仿历史上有名的连环杀人犯的作案手法。可是在这部上个世纪40年代写就的,描写一个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的作品中,要找到连环杀人犯的线索无异于在菜谱中寻找武功秘籍。方木一页页翻着,在字里行间中寻找着诸如“杀”、“打”、“死”之类的字眼,每每发现,就仔细研读一番,希望能觅得蛛丝马迹。

  ……

  “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太敏感了,只是一匹马。

  ……

  “母亲实在难为情起来,就拾起门旁的烧火的叉子,向着那孩子的肩膀就打了过去。于是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烧火的叉子?曾有人以之作为凶器么?

  ……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难道下一次案件的现场在锅炉房之类的地方?

  ……

  “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y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哭的声音。”

  ……

  方木忽然一把将面前的东西全都划拉到地上。

  纸张、书本噼里啪啦地散落在地上。一瓶墨水被打翻在床上,顷刻间染黑了一大片床单。一只玻璃杯子直接飞到墙上,破碎的声音凄厉无比。

  方木用力揪住自己的头发,感到自己的太yx在“突突”的剧烈跳动着。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乔老师生死未卜,下一个被害人危在旦夕。而我却在这里一个字一个字的胡乱猜想。

  方木感到胸中憋闷得难受,五脏六腑都像着了火一般,只想把全身的衣服都撕掉,把手伸进胸腔里揉!捏!拧!

  他猛地站起身来,透过窗户,竟看见窗外已是大雪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