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4
�赵有恒不像是生气的样子,心里着实放不下周燕跟他去县城,怕他把自个的宝贝丫头给拐了。犹豫了一下,也说自己想去县城见见世面。

  赵有恒心知周老太太是不放心自个儿,倒也没拒绝,横竖就是费几块钱的事儿。他是炼钢厂的干事,每月工资有三十八块五毛,从上水村对岸的月波镇坐车去县城,只要一块钱和介绍信,就算多去两人他也不会说什么。

  这事儿就这么敲定了,周老太太想着即将去县城开开眼界,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再三让赵有恒住两天再走,她也好给亲家整治点土特产,再去村委会开介绍信。

  赵有恒这次下乡来找周燕,是向厂里请假来的,时间不算充裕。本来他想当天就带人走,但看周老太太拿出一大麻袋红薯土豆,还有自家种的萝卜白菜等等,说是要带给亲家尝尝,到嘴的话便生生吞了回去。

  城里人不愁吃穿,人人都吃商品粮,说得好听,这其中的苦,也就他们才知道。

  每月定食定量,虽说家里每个人都有商品粮可领取,可是每个人能领的口粮都不一样。比如普通成年人,一般都是二十一斤,如果有工作,或者学历高,分功级往上涨粮。小孩儿则是从婴儿时期的三斤起步,每年一斤往上涨到二十一斤封顶。

  像赵有恒这样的厂委干事,每个月有四十五斤口粮指标,外加若干福利。如果他一个人紧巴巴得吃的话,那铁定是够了的。

  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人都响应毛/主席的‘敌人杀我们一个,我们就生出千万个’的口号,又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几乎每家每户儿女成群。

  如果是五岁以下的孩子倒也吃不了多少粮食,可五岁以上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不是一般的好。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一顿吃个一斤粮食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

  纵然赵有恒有中高层的粮食指标,他老婆也在厂里上班。两人算是双职工,外加家里老两口子的粮食补贴家里的孩子。可依旧吃穿不饱,只能混合各种杂粮瓜果吃个半饱度日。

  这时期的杂粮和后世精加工的那些健康粗粮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一切以吃饱为目的,不能浪费半点粮食,大部分杂粮都是用高粱玉米不脱壳,加着米糠麦麸,各种庄稼藤蔓稻壳麦秸秆加工的杂粮。

  那杂粮吃进嘴里的口感,就跟吃了一捧沙似的割拉嗓子,吃一口就得喝一大口稀水粥。不然根本咽不下去,就算勉强咽下去了,也因为太过干硬,消化不良便秘,好几天拉不出屎。

  所以啊,这个时期的城里人,多少还是有些羡慕乡下人的。虽说他们穿用没有城里人好,也没多少精细粮食吃。可好歹他们自个儿有地,每年只要交完公家粮,剩下的粮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闲暇的空地还能种些瓜果蔬菜搭配着粮食吃。

  哪像他们城里人,吃点瓜果蔬菜还得半夜排队,拿着户口和各种票证去抢购,买到手还不一定新鲜。更别提净吃红薯这类的粗粮了。

  看在那一堆不少于一百斤粗粮瓜果的份上,赵有恒总算松口在周家歇两天再去县城。这可把周燕高兴坏了,因为她的空间灵泉,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周燕在她躺在床上养伤的半年时间内,就拿灵泉做过许多小测试。比如她把灵泉滴在家里的水缸里,在地里劳作一天的周家人喝了,疲劳减轻一半,下地干活特有干劲,还能缓慢修复伤口。

  又比如她把灵泉滴进茅厕,周家人担粪水撒进地里,地里的庄稼收成翻倍!这也是周老太太如此大方给赵有恒这么多粗粮的原因。今年她们地里的所有庄稼收成都翻了两倍之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