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部分
�在队里的威望高一些!”

  可是,李斌良不同意,秦副局长只好依了他。

  临行之前,李斌良用电话找到梅娣,约她出来到一个避静的地方,再次询问她那个疑为杀手的嫌疑人体貌特征。梅娣说的还是和上次差不多,只觉得那个人三四十岁,身体虽然较瘦,但很强健,很敏捷,很有力。对其相貌,只记住一双发着冷光的眼睛,别的都说不清了。也许是已经熟悉了的缘故,说到这里,她居然用开玩笑的口吻对李斌良道:“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客人的钱包,而不是他的脸,那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

  李斌良对妻子和女儿食言了。当天晚上,他没有回家,而是带着吴志深和沈兵登上了去金岭的列车,心中装着个那个杀手的模糊形象。

  17

  这是李斌良第二次来金岭了。

  天下公安是一家,当他们赶到金岭公安局刑警大队时,尽管他们正全力忙着一个重大绑架敲诈案,可接到求助,依然义不容辞,尽力协助。同时,金岭刑警们也为这起案件始终未破赶到惊讶,被这起案件的离奇吸引,也为李斌良坚韧不拔破釜沉舟的精神所感染。他们专门调出一个中队协助李斌良一行开展工作。

  李斌良在临行前和一路上,已经对如何工作有了几种打算:一是从人口调查入手。看当地有没有作案嫌疑人,重点是流动人口,还可以根据年令划个线,也可以按梅娣提供的大致体貌特征来调查。但这规模太大,效率太低,也缺乏把握性。也许,梅娣说的那人并不是杀手,也许杀手在这里从没做过案,而且是常住人口。因此,这条途径基本就否了;二是从电话入手。如果这个杀手真的住在金岭,肯定和铁昆有电话联系,这应该比前一条途径要有效得多。只是,既然铁昆打给金岭的电话是公用电话,并且已经受了惊动,那么,他一定会把这情况通知杀手,而且, 也可能是公用电话,凶手还得用公用电话来接或者回话。这查起来虽然也有较大难度,但与第一条途径比较起来,还是集中得多,也省时省力得多。

  金岭刑警大队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与电信部门联系,提取近一个时期的电话记录单。可电信部门每天通话几万几十万次,谈何容易?李斌良灵机一动,通过电话,让宁静与本市电信部门联系,提供本市所有公用电话亭的号码,并与这边打去的电话核对。这样,经过电信部门业务人员的大量工作,终于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记录。

  记录上表明,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金岭共有十二个公用电话打到李斌良所在的市的公用电话,其中两个引起李斌良的注意:一个是在他与铁昆谈话后不久打的,另一个是在今天早晨,也就是他们来到这里之后不久。再一查,这个电话就设在金岭最为繁华、来往行人最多的商贸大厦门外。

  凡搞过刑侦的都知道,罪犯的行动是有规律的,何况金岭在繁华场所的电话并不多,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就是商贸大厦。如果这两个电话真是杀手打的,那么真选择了好地方,因为人多,就有了掩护,即使被发现,也容易逃走。

  立刻监视这个电话亭。

  但是,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为避免遗漏,金岭刑警大队也对另外两处来往行人较多的电话亭进行了监控。 在商贸大厦电话亭四周,埋伏了五名金岭刑警,加上李斌良、吴志深和沈兵,一共八人。他们有的装做顾客,出入大厦内外,有的装成小贩,在大厦外摆摊,还有的埋伏在附近停着的车里。

  李斌良就藏在车里。他眼睛盯着电话亭,对每一个前来打电话的人都不放过,特别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男人,简直要盯进他的骨头里去。可是,一上午过去,没发现任何可疑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