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
小舟停到桐泾桥边,然后上岸。

  谁也没有想到,这船停的位置,正好是挡在一家人的门口。

  这家姓倪,是以卖柴火为生的。

  此刻他们家的老爷子已经病危,家里人看病人已经不行了,就哭哭啼啼地开始准备后事了。

  船家恰巧看到了,可怜不过,就跟人家说:刚上去吃饭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灵胎,你们还不赶快求求,没准儿能活呢!人家刚救活了一个死了三天的!

  徐灵胎可真冤啊!

  倪家的儿子一听,有这么巧?我们已经听说过这事儿了(谣言传得真快啊),这位高手请都请不来啊!天哪,我老婆昨天烧的香还真灵哩!

  晚上的时候,徐灵胎回来了,正要登舟,倪家的儿子拦住了他,“哀泣求治”。

  徐灵胎听完,二话不说,进了屋子来诊视患者。

  诊视的结果是,这个患者患的是伤寒,已成阳明腑实之证,应当用泻下之法,但是由于没有使用,结果邪热内炽,“昏不知人,气喘舌焦”。

  徐灵胎说:“这是大承气汤证啊,就用原方,不必加减!”(大承气汤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主要功能是通过泻下来清阳明腑实之邪热与燥结的)

  然后提笔写了大承气汤的方子,告诉患者:“喝了一付药如果大便没有泻出来,就接着服,一旦患者泻了,就千万不要再服用了!”(一剂不下则更服,下即止)

  然后登舟,扬帆而去。

  当在扬州办完了事儿,回来仍旧路过苏州。

  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巧的是,小舟仍然停在倪家的门口(不知道是不是船家故意的)。

  再看倪家老爷子,正扛着柴火干活呢,“其人已强健如故矣”。

  一家人忙拜谢徐灵胎。

  徐灵胎微微点头笑了笑,又踏上了归途。

  水波中,小舟已经荡出好远了。

  还可以依稀看到一家人在那里招手呢。

  多年以后,当徐灵胎在记录这则医案的时候,还在感慨,张仲景那个时候的古方,如果方子与病、证相吻合的话,那效果真是如神啊,可是周围的医生往往不会用,就是因为总是不能塌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伤寒杂病论》啊。

  【不把上级当领导】

  各位看官,您看我写他诊病写的热闹吧,实际上我们的徐灵胎同志忙里偷闲,一转身,又去搞水利工程去了。

  因为政府又要修整运河了。

  这次是大修,不仅仅是县里的小动作了,声势浩大的很。

  徐灵胎听说后,心中又兴奋了起来,政府终于要为百姓做好事了。

  于是也兴致勃勃地赶到了现场,看看各路修河大军云集的大场面(估计他是代表县里面来的)。

  果然是大场面,督办大员的气魄很大,指挥得挥洒自如。

  看到那些运河上泄洪用的涵d,督办大员手一挥:全部给我填死!

  徐灵胎差点没一头扎到河里去,把泄洪涵d堵死?别是我听错了吧?

  忙问问别人,别人告诉他:您的听力正常(看来古代也有很多拍脑门做决策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