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br />   缪希雍同时开了方子,因为是阳明证,就开的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方子,用来治疗热病气y两伤之证)。

  在这个竹叶石膏汤中,重要的一味药就是生石膏,是清透气分之热的,缪希雍是擅长用石膏的高手,各位注意了,后世的许多应用石膏的经验都是从他这里来的,在这个医案里,他使用石膏的分量是多少呢?

  在治疗的一昼夜内,使用了十五两五钱的石膏!

  我们的于润甫同志吓得已经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心想您下手轻点儿啊,这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但是,再看看缪希雍的样子,完全是有把握的样子,于是只好挺着,看缪希雍怎么治疗。

  一般情况,使用一二两的石膏就已经是很大的量了,而十五两五钱,如果不是有胆有识的话,是断然不敢使用的,这种使用方法,在古今医案中堪称一绝啊。

  结果是,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

  六天以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母亲和宝宝俱无恙。

  估计您该问了,这石膏是我们中医里常用的药物,这个井底挖的泥是干吗使的呢?别不是又故意折腾这位于老弟吧?

  原来,这也是一味中药,就叫“井底泥”,中医认为,这个井底泥禀地中至y之气,味甘而性大寒,一般烧伤烫伤用它敷上,可以清热,如果是孕妇患了热病,那么把井底泥敷在心口那里,敷在肚脐和丹田那儿,可以保护胎儿不受热邪的侵犯,不会因为发烧而伤了胎儿。

  当然,现在这味药基本不用了,因为城里已经都自来水了,没处挖这个东西了。

  【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

  缪希雍是个侠士般的人物,这种人义肝侠胆,当时的人说他是:如果听说谁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犹豫地承诺,“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别的多。

  在这次游历中,缪希雍还遇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要提起此人,那在中医历史上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顺便介绍一下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初并不是医生,小时候因为母亲有病,才开始攻读医书,后来妹妹曾经病危,就是他自己给治好的,但是家里仍然让他去博取功名,他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院检讨,由于上书抗倭寇事,不知道怎么的得罪了上面(那阵儿上边乱着呢),被降了职,于是一想,嗨,不跟你们混了,还是回家舒服啊,于是称病还乡,开始为人治病,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医书《证治准绳》,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这位王肯堂也是个高人啊。

  他们相见的那一年是万历七年(1579),彼时缪希雍三十三岁,王肯堂三十岁。

  两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相见的地点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详细地记载了两个人的见面过程。

  一个是白面书生,一个是电目戟髯的侠客般的人物。

  但是,两个却一见如故。

  因为像这种人,只要聊上几句,便会知道对方的学问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对方那颗普救众生的心。

  这种心里的共鸣,立刻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