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
msp;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四个儿子居然无钱为他举办葬礼。最后棺材是大家凑钱买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无人出其右。

  我们现在给范仲淹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但是,我知道,范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个儒者。

  所以他以无懈可击的品行,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过去有人评价,历史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子孙千年的只有那么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后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礼敬,都客气,都给面子,还有可能给提供生活来源的,就只有这两个人能够做到。

  比如孔家的后代,历代皇上等各级人物都尊重着呢,范仲淹的后代呢?因为现在学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过去,儒生们如果谁和范仲淹的后代有交往,那是荣幸的事情呢,写本书绝对是要请人家来给写个序的,就是给写句话,大家也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么,您该问了,说了这么多,这范仲淹到底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啊?

  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因为范仲淹说了一句功德无量的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这话有多种版本,还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两种。

  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对神仙所发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范仲淹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对百姓好的我就做,让我当官,我就当个好的官,如果不让我当官,那就一定让我做个好的医生,也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大家切勿等闲看过。

  这话里面包含了极其坚定的信念。

  此语与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有相似的感召力。

  过去做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都混到与算命打卦的基本是同一个份儿上了,一个读书人,眼巴巴地期待着功名呢,一朝落第,心里特承受不了,跳楼的心都有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高考,两种选择”这样的话,只有“除了登科,还是登科”这样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有人放弃了,给大官当个狗头军师幕僚什么的,有人回家种地去了,当然,还有的直接就疯了。

  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这句话起了作用,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医生是因为落第后,在这句话的启发下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从医后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过了那么多的古代医书,几乎大部分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

  可见此话影响之深!

  【痛苦的思考】

  所以,李东垣经常和元好问去拜访范尊师。

  两人有时一起去看望范尊师。

  有的时候李东垣自己去。

  范尊师的道观庄严肃穆,香火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