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
�:“山西济源那个地方税务局的局长和我打过交道,估计安排个工作没有问题,你可以到那里先工作,业余时间搞搞医嘛。”

  李东垣沉默不语。

  李父:“在工作中慢慢总结经验,等经验成熟了,到时候再想搞什么你自己决定,我就不管了。”

  李东垣抬起头:“好吧,那我就先去工作吧。”

  在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李东垣学医的缘起是受母亲去世的刺激,产生了很大的动力。

  这使得他能够寻找当时的国手学习,学到很高的医学技术。

  但是,由于他的经历,他此时并没有达到那种悲天悯人、普救众生的境界。

  此时的他,只有医术,尚不懂医道是什么,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只有当他在后来,经历了人世间的苦难,寻获了医道的真谛的时候,他才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医生李东垣。

  那些故事我们将在后面讲述。

  就这样,李东垣在二十岁的时候,踏上了去济源的道路,并很顺利地坐上了公务员的位置。

  历史上记载:“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这件事情使得后世的很多人对李东垣有些非议(很多书里都有类似的评价),认为你医学成就是可以的,小时候洁身自好也是有记载的,但是靠交钱当上公务员这个事情搞得影响不大好嘛,给大学毕业生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事情果真如此吗?

  记录这件事情的是李东垣的朋友砚坚先生写的《东垣老人传》,文中对李东垣褒奖备至,试想,如果“进纳得官”在当时是一件为人不齿的事情,他怎么能如此大方地记录下来呢?这就好比说您写了本书,让朋友在书的前面写个你的传记,您的朋友就记录了“该人曾经贪污若干”,您觉得这合适吗?

  同样在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帮助整理的《东垣试效方》一书中,也记录了“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

  这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如果“进纳”是件当时的人认为很有违节c的事情,您觉得以罗天益那么尊敬老师的人,能记录这种类似于“该人贪污若干”的事情吗?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进纳”——也就是交钱当官,在当年是正常的事情。

  在古代的某些朝代,国家规定当官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思荫(任子)、科举、军功、进纳等方式,也就是说,有老子当官比较有功劳,儿子可以继承爵位的,有通过科举的,有在边防上建功立业的,也给官位;也有在工商等行业赚了钱的,把钱交给国家,和在边防上杀敌一样是有功劳的,也给官做。

  可见,进纳是国家规定的正式的和科举、军功等一样的做官渠道,不但没有被人瞧不起,还是比较荣耀的立功表现。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在写李东垣的时候要特别殷切地加上:“进纳监济源税”,不但不是贬低的意思,还是以一种崇敬的笔调来写的呢。

  李东垣去做公务员那年是泰和二年,这个时候的大金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急,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风头十足的日子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时期的大金国,用进纳的方式来收敛资金应该是一种常态行为,因此对这样的事情应该是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