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
�拿破仑加冕》和《荷拉斯兄弟之誓》诞生于大革命之后的动荡年间,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静而有序的构图,肌r的线条和人的优雅,充满希腊式美感。杰里科的《梅杜萨之筏》则是震撼人心的动感之作,它描画了当时著名的一场海难,与古典作品不同,它的画面要营造的不是静美,而是狂乱,人在狂乱的死亡中斗争。已经破损成碎片的船一端翘起,一端被浪花淹没,死人苍白的尸体和活人幸存的斗志交缠在一起,海水仿佛要冲破巨幅画面。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更是名满天下,它将革命的场景描绘得y沉、混乱,却激动人心。女人的茹房在风中袒露,比自由女神更为血r鲜活,作为主角的革命者是歪戴着帽子的贫穷小孩,在呐喊中将革命的席卷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丁之舟》发生在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之时,黑暗不祥的天空,脚下死去的人们,画面中的紧张让人进入探索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安格尔柔美的学院派、库尔贝尖锐的写实主义。也许这些画称不上是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但它们绝对是最打动人心的作品的代表。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典范,他与安格尔的差别成为法国艺术变迁的重要一步。

  对19世纪沙龙与艺术家生活的最好的描述,莫过于福楼拜的小说《情感教育》。福楼拜开创了小说写作的新风尚。他摒弃了之前作家侃侃而谈、不断议论的传统,用客观细节书写情节。他写了漂流在巴黎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漫无目的的大学生,抱着缥缈幻想的写作者,中产书商的保守的太太,轻浮有钱人的快乐的情妇。他将革命年代的动荡局势、巴黎风情、整个社会不安定的状态、蓬勃而躁动的心灵都纳入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各样的人在巴黎街头游荡,波西米亚艺术家贫穷而欢乐,新兴富人在政府中野心勃勃。

  这是将革命还原的写作,既不美化其中的混乱,也不丑化其中的激情。19世纪的巴黎正在经历这样的洗礼。轻浮,而令人兴奋。人们对未来并不确定,跃跃欲试的表现,活跃而躁动的心。人人都渴望变化,街头就是舞台。沙龙里辩论新主义,社会风气在享乐里摇摆,城市里漂流的人们动荡不安。人人希望平等,也希望出人头地。有人投机,有人穷困潦倒。国外的局势在巴黎的控制之外风云变幻。

  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累积的爆发,无处投放的激情化为一片混战革命——1848年革命。

  【革命与艺术家】

  1848年革命是重要而独特的革命。说它重要,是因为它的火焰一直烧遍了整个欧洲,从法国蔓延到德国、奥地利、波西米亚。说它独特,是因为这场革命或许是最难以分清敌我的一场革命,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进去,在法国,几乎所有人都对“七月王朝”不满,然而中产阶级和自由主义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拿破仑派和民族主义者却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在这混乱的过程中,没有确定的对手,也没有确定的盟友,恐怕唯一确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希望世界动荡重建的激动的情绪。

  法国在整个19世纪经历起起伏伏。与英国坚定不移的君主立宪和殖民帝国主义不同,法国在一百年间没找到让自身安定下来的政治方式。拿破仑在1810年称霸欧洲,将重要的旧日王族全部推翻,又娶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儿,确立自己在民众与贵族中的双重地位。但这顶峰没有持续下去。随着进攻俄罗斯的失败,拿破仑的事业也走向转折。1815年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的霸业,留下空白的法国,在大革命和帝国的双重倒台之后,还给国王。国王路易十八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主权地位,让议会成为咨询机构,让宪法成为国王对臣民的赠礼。他的继任者查理十世更为保守,很多政策试图回到大革命之前的状态。1830年,当出版管制和解散议会的决定彻底引起不满,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被推翻,路易·菲利普上台,开始了较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