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
��
“罗马人注定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艺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全部思想都用来使这种艺术趋于完善。
“罗马人古老的习惯:当敌人留在他们的土地上时,罗马人民是不愿讲和的。
“罗马的得救是由于它的制度的力量,在坎奈之役以后,它甚至不允许妇女们流泪。
“在过去的罗马城里,人民是被一种同样的精神,对自由的一种同样的爱,对暴政的一种同样的憎恨所鼓舞的……纠纷是必要的,它们一直都存在着,而且应当永远存在下去。引起灾难并且把人民的s动变为内战的,完全是由于共和国的庞大。在一个自称为共和国的国家里看到,所有人都安静无事的时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里是没有自由的。”
巴黎·哥特·公元1137年
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到巴黎,一个你所不熟悉的巴黎。
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远在左岸香颂诞生以前,远在存在主义在咖啡馆里风靡以前,远在肖邦雨果大仲马莫奈出生以前,远在拿破仑和大革命以前,远在所有我们听说过的有关巴黎的浪漫以前,巴黎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了。那个时候的巴黎我们并不熟悉,它并不精致浪漫,但在某种程度上,那一个巴黎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甚至高于后来我们知道的这些精致的浪漫。
今天去巴黎,多半会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过那些令法国人无比自豪的恢弘的建筑:铁塔、罗浮宫、凯旋门、凡尔赛。这些是16世纪到19世纪革新年代的建筑,包含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性和金属美学,令人啧啧称奇。不过,当你为这些美景发出惊叹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雨果会在《巴黎圣母院》中对这一切大加嘲讽?而又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设定在15世纪而不是雨果所生活的19世纪?
那曾经的巴黎是一个什么样的巴黎?
【岛与征服】
我们从罗马帝国走出来,就走进陷落的千年。
罗马帝国的晚期陷入帝国特有的困境。征服带来领土,然而帝国过于庞大和复杂,政治机构已不能控制。为了行使管辖的权力,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又进一步分裂,一半由罗马人统治,一半由蛮族统治,而蛮族统治的区域又分成更小的区域,这种趋势一直进行,带来的后果是整个帝国失控,无法运转。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精神的衰落,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政治的美德和普鲁塔克宣传的共和精神已经消失不见,平民把时间都放在节日和斗兽场,对娱乐充满热情,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在政治上独有建树的有力人物越来越少。
就像所有历史上宏大的衰落,当由上和自下两个方向的衰落兼具,整体衰落就不可避免。这一切给了蛮族可乘之机。
“蛮族”是罗马对欧洲东部生活的日耳曼游牧部落的称呼。用这个带有一定贬义的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在文化制度上无法与罗马相比。这个词最早是古希腊人用来形容除希腊以外的所有人,在最初只是表示语言的差异,并无褒贬,只是在希波战争之后专用来称波斯人,而在希腊化时代才形成固定的观念:蛮族就是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力和自制力、缺少文化的外族人。罗马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起初对蛮族人只是统治。希腊和罗马有傲视他人的资本,但是最终他们都被蛮族人结束了国家。
罗马的陷落让欧洲进入零散割据的状态长达10个世纪之久。在这一千年的分裂状态中,欧洲大陆上换过了不计其数的主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记不住各种年份和名字,那么这段时间一定是一个令你望而却步的�
“罗马人注定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艺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全部思想都用来使这种艺术趋于完善。
“罗马人古老的习惯:当敌人留在他们的土地上时,罗马人民是不愿讲和的。
“罗马的得救是由于它的制度的力量,在坎奈之役以后,它甚至不允许妇女们流泪。
“在过去的罗马城里,人民是被一种同样的精神,对自由的一种同样的爱,对暴政的一种同样的憎恨所鼓舞的……纠纷是必要的,它们一直都存在着,而且应当永远存在下去。引起灾难并且把人民的s动变为内战的,完全是由于共和国的庞大。在一个自称为共和国的国家里看到,所有人都安静无事的时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里是没有自由的。”
巴黎·哥特·公元1137年
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到巴黎,一个你所不熟悉的巴黎。
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远在左岸香颂诞生以前,远在存在主义在咖啡馆里风靡以前,远在肖邦雨果大仲马莫奈出生以前,远在拿破仑和大革命以前,远在所有我们听说过的有关巴黎的浪漫以前,巴黎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了。那个时候的巴黎我们并不熟悉,它并不精致浪漫,但在某种程度上,那一个巴黎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甚至高于后来我们知道的这些精致的浪漫。
今天去巴黎,多半会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过那些令法国人无比自豪的恢弘的建筑:铁塔、罗浮宫、凯旋门、凡尔赛。这些是16世纪到19世纪革新年代的建筑,包含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性和金属美学,令人啧啧称奇。不过,当你为这些美景发出惊叹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雨果会在《巴黎圣母院》中对这一切大加嘲讽?而又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设定在15世纪而不是雨果所生活的19世纪?
那曾经的巴黎是一个什么样的巴黎?
【岛与征服】
我们从罗马帝国走出来,就走进陷落的千年。
罗马帝国的晚期陷入帝国特有的困境。征服带来领土,然而帝国过于庞大和复杂,政治机构已不能控制。为了行使管辖的权力,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又进一步分裂,一半由罗马人统治,一半由蛮族统治,而蛮族统治的区域又分成更小的区域,这种趋势一直进行,带来的后果是整个帝国失控,无法运转。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精神的衰落,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政治的美德和普鲁塔克宣传的共和精神已经消失不见,平民把时间都放在节日和斗兽场,对娱乐充满热情,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在政治上独有建树的有力人物越来越少。
就像所有历史上宏大的衰落,当由上和自下两个方向的衰落兼具,整体衰落就不可避免。这一切给了蛮族可乘之机。
“蛮族”是罗马对欧洲东部生活的日耳曼游牧部落的称呼。用这个带有一定贬义的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在文化制度上无法与罗马相比。这个词最早是古希腊人用来形容除希腊以外的所有人,在最初只是表示语言的差异,并无褒贬,只是在希波战争之后专用来称波斯人,而在希腊化时代才形成固定的观念:蛮族就是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力和自制力、缺少文化的外族人。罗马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起初对蛮族人只是统治。希腊和罗马有傲视他人的资本,但是最终他们都被蛮族人结束了国家。
罗马的陷落让欧洲进入零散割据的状态长达10个世纪之久。在这一千年的分裂状态中,欧洲大陆上换过了不计其数的主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记不住各种年份和名字,那么这段时间一定是一个令你望而却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