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来点有趣的

  他说他是研究病毒的,没有足够的耐性肯定做不了这个工作。

  林鸿道:“老王,我要在上面安装一个入侵检测监控软件,直接接收路由器发送过来的流量信息……”

  林鸿把自己的想法和他说了一下,老王连连点头,马上让林鸿直接将软件共享一下,他给安装到里面去。

  由于是在同一个局域网,林鸿直接在笔记本中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将这个软件共享,然后老王便可以在服务器中直接访问。

  软件很小,纯绿色,并不需要安装,直接运行即可。

  这个软件,并不是图形化的,只有一个终端界面显示信息,设置好几个参数之后,便开始接收到路由器中发送过来的数据了。

  “很不错的软件!”老王盯着终端看了一会儿称赞道,“有了这一道检测,我们就可以随时提前得知他们的入侵情况了!”

  虽然上面的数据刷动得很快,也密密麻麻,但是对于林鸿和老王这些技术人员来说,这仿佛就是在播放视频文件一样,在讲述着这整个网络中所发生的事情。

  从终端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开始向这边探测扫描了,有几个ip频繁出现在上面,不停地发送各种不同的数据,期待获取特定的回应,以便获知信息。

  这种方式,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在查点和扫描。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网络上到底有哪些计算机是存活的,这些计算机的ip是多少,开了什么端口,以及安装的是什么类型的操作系统。

  这些信息,都需要自己主动发送信息过去,然后计算机才会给予一个应答,探测者便可以从这些应答里面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互联网实际上是在无线电广播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很多设计思想也继承了过来。

  例如,无线电中,有广播的概念,互联网中也有。只不过,在互联网中,广播的信号是通过网线传播的。

  无线电中,建立通联,是需要一方先广播,然后需要通联的一方,接收到对方的广播信号,再按照其中的信息,回应过去,双方“商量”好策略之后,便可以进行通联了。

  无线电的这个过程,是人工进行的,大家用呼号或者专用术语来“商量策略”。

  例如火腿a向火腿b说:“cq,cq,我是小a,正在呼叫小b,想要和你建立通联。我的同步频率是xx……”

  火腿小b回应:“我是小b,我是小b,正在线上,同意进行通联。我的信号频率是同步yy……”

  火腿小a再次确认:“太好了,你在啊!那我们就用频率zz进行通联吧!”

  火腿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商量通联对策。而在互联网中,这个过程,全部被简化了,完全由经过精心设计的通信协议来自动完成。

  这个协商的过程,被形象地成为“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即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申请连接,顺便发送自己的同步包;第二次握手,则是服务器端同意它的链接,也会提供自己的同步包;第三次则是客户端真的确认通联,完成第三次的握手,最终进入连接状态。

  三次握手是最为普遍的一个协议,当然还有其他协议。

  基本上,每一次向对方发送一个数据包,如果对方是服务方的话,那必然会进行应答,并且这些应答数据包里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