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部分
要的经费,他们将

  通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计划来获得,因为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联合国已经在开始行动。

  最后,来自法国的哈佛大学大二学生玛丽琳展示和解释了他们的项目标志——一个爱心中间是一双手相互牵着:“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儿童。这是一个爱心,由全球的儿童共同享有的爱心,我们虽然远在他乡,但是我们的心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

  由外国学生组织的第二个团队是美国其他名校的学生共同组成,他们选择的是“全球环境污染治理计划”,从他们的计划书可以看出他们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工厂、普通民众,他们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推理,并且专门针对环保费用的安置这一块做了详细的说明,像是捐款透明化,随时追踪捐款去向,对环保地点的后期审评等等。

  在应对场下观众现场提问的时候,两个外国学生组成的团队灵活机智地应变赢得了在场观众和嘉宾的一致好评。

  “我有点担心中国的团队了!”开菲看着美国学生精彩的展示,有种不容乐观的预感。

  “担心又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上不和强者比较一下,永远只能坐井观天。这不也是我们策划这个活动的初衷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国际的压力和竞争。”袁照曦表情平静地说,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个结局。

  中国选出的团体分别是清华和北大学生组建的团队,浙大和上海复旦学生组建的团队,人大和北京外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财经大学学生组建的团队,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学等几所西部学校学生组建的团队。

  从学生自由选择的分组就可以看出很明确的地域性,非关学校的好坏,和学生本人的兴趣有关。

  中国团队选择了“全球濒临灭绝生物保护计划”以及“非洲儿童教育计划”。

  中国团队更多的是在宣传方面下了功夫,

  比如针对“全球濒临灭绝生物保护计划”建立以环保为主题的网站和灭绝生物研究会招募志愿

  者;

  为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进行义演募捐;

  组织大规模的环保宣传之旅;

  在非洲建立濒临灭绝生物保护基地,并从全世界招募志愿者去服务,

  最后合唱他们自己创作的主题歌《同一片天空》,结束了整个计划的展示。

  中国团队的其他几个计划也是大同小异,虽然各有特色,但似乎重点都在宣传。

  开菲有点失望地闭上了眼睛,“做一个计划,连最基本的资金运作都没有明确细化,如何能够保证计划成功?”

  “能够想到在资金上进行管理已经不错了,虽然欠缺一些大局。”方扬客观地评价,吃过资金不足的大亏的他,对于这些同龄人的心态还是比较了解的,对社会了解不足,特别是金钱方面不够敏感,这一点上,四个团队,上海复旦所组织的团队在这一方面稍微比其他几个团队显得突出一些。

  不过这样小小的成就并不能掩饰中国团队在整体方面的失色,现场的不少观众,参与的同学都感觉到中国队的失利。

  现场的嘉宾,亚达基金会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安吉娜对于美国团队的计划大力赞扬,在评点中国团队的计划时,她说:“中国小组非常有感染力。但是作为捐助者,他们需要知道捐助的资金能发挥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