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拾肆】
�别的事吵过一轮,结果并未占到半点上风。

  当时在议的是新兵部尚书该当选任何人。原兵部尚书已于去岁八月表请致仕,由谁继任,数月来朝中未见宣麻,而鄂王一直不归京,这人选便一直定不下来。此番逢正旦朝会,鄂王终于露面,这事便当仁不让地被作为头一等的大事来议。

  谁料戚炳靖目中无人,直接奏了一个名字,陈无宇。

  大晋历朝,武将不封,更从未有过出身边境戍军的将领直接进入朝廷中枢的先例。戚炳靖这一奏,既违朝制,又违祖制,落在旁人眼中,便只见他曾经从军西境时与陈无宇的那点旧交。

  至于戚炳衡是为了什么要闯到都堂吵那一轮,自然是因鄂王这一奏,立刻让诸王心生警惕。

  建初十六年,晋军南境大败,戚炳靖因监国事,下诏罢三衙之权,凡殿司、马司、步司所隶诸军皆归兵部统握。从此,大晋历朝之兵权二分的规制被破废,兵部集军权于一体,除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武举、选募军兵、仪仗之外,更将同时作为大晋诸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至永仁元年,在戚炳靖强势的坚持下,出身藩军的谢淖因赫赫战功而被拜为大晋中将军,自此开启了封地藩将可凭军功晋位朝廷高阶武官的新一轮兵制。

  到了今时,戚炳靖奏举陈无宇接任兵部尚书一位,其背后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思量,又是为了将来什么样的谋划而做铺垫,不可能不令诸王内不自安。倘是陈无宇果真做了这兵部尚书,戚炳靖后背无忧,只怕下一步就要打削减诸王藩封兵权的主意了。

  两日前,戚炳衡在都堂中没讨到半点便宜,铩羽而归。

  眼下,他在无言片刻后,抬眼看向怒气正盛的戚炳昱,心中竟冒出一股不合时宜的幸灾乐祸来,原来他竟不是唯一被都堂里的这帮臣子逼到口不择言的人。

  然而,同那前景不甚明朗的兵制相比,少些钱财又能算得上是什么要事?何以叫他这位三哥如此计较愤怒?他却没细想,若短了钱财,他三哥一向自恃强壮的封地军马又要拿什么去养。

  戚炳昱不见他开口,瞪着眼又叫了一声:“五弟?!”

  戚炳衡这才勉为其难地站起身,面向正北主座上的人,叫了声:“四哥。”他打量着从始至终不发一辞的戚炳靖,替他那另一位兄长帮腔:“前些日的兵部事还未定,户部今日所奏,不如过些时候再议。眼下国中无事,朝廷又何必如此心急。”

  座上之人笑了下。

  那笑无声,笑意冷漠,带着一股面对不自量力之人的、高高在上的怜悯。

  “三哥。五弟。今日叫你二位来听户部所奏,是想给你们留个体面。朝廷之决议,你们若奉,那是最好;你们若不奉,只管提兵来见。可乎?”

  戚炳靖的语气堪称平和。

  可这话的内容入耳如刺,足以令闻者惊骇。

  果然,戚炳昱勃然作色,面孔发青。他僵了几瞬后,咬紧牙根,愤然转身,一言不发地抬脚离去。

  他这一走,戚炳衡自然也待不下去。他皱了皱眉,将要走,又忍不住,冷冷道了句:“四哥待亲兄弟,何以如此心狠。”

  这一句的尾音,久荡于都堂中。

  待人走后,莫士培才松弛了脸色,弯下腰,捡起奏本。

  他掸了掸上面沾的灰,直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