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迁都之意
�船被征用运粮,就无法干其他营生,运粮的工钱又拿不到,没有了收入,吃喝都成问题!这也是船工不愿意替朝廷运粮的原因之一。如此,运粮的船工少了,运到开封的粮食也就变少,开封人口又多,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缺粮的局面!若是朝廷能够简化运粮核查过程,并且落实运粮船工的工钱,只规定运粮到达的时间,而不计较运粮的过程,想必定会事半功倍……”
老道士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李俊文看着他,似乎有些不认识他。没想到平日里看似吊儿郎当,只会蹭吃蹭喝的老道士,居然有如此见解,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其实也不难理解,麻衣一派本就以济世匡民为己任,对民生有一定关注,也是很正常的,只是平时老道士没有发挥的机会罢了,这回刚好碰到赵匡胤发问,便将平日里的留心观察,都给说了出来。
“想不到老神仙身为化外之人,居然对民情也有如此关注!相比之下,朕这个皇帝,真是有些不称职啊!”对于老道士的一番见解,赵匡胤有些惊讶,也有些羞愧。
“陛下,关于运粮的问题,大可不必完全由朝廷组织!如今粮食短缺,粮价必定高居不下,若是朝廷一味控制粮价,商人无利可图,便不愿运粮来京城,甚至将粮食藏匿起来不卖,如此粮价只会更高,而百姓又因无米可食而饿死,严重的话更会引起骚乱!
与其如此,不如朝廷放开粮价,任由粮价波动,如此一来,商人觉得有利可图,必定自发往京城运粮,待时机成熟,朝廷只需在幕后大量抛售粮食,到时候粮食多了起来,供大于求,粮价自然下降。而商贩为了降低损失,必定大量盲目跟风拋粮,粮食危机自然迎刃而解,如此,又减轻了朝廷运粮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受老道士
启发,李俊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想到了后世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宋朝是历朝历代里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对待商业也是最宽容的,想来作为开国者的赵匡胤,对这些应该都能接受吧。
关于难民的问题,可以从中选择精壮男子,充实禁军,既解决了部分难民的安置问题,又解决了禁军的兵源。至于老弱妇孺,可以让他们以工代赈,由官府组织,令他们负责粮食的搬运,降低了成本,又令这些人有事可做,降低民乱的风险……”
李俊文一发不可收拾,侃侃而谈,但是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发现赵匡胤表情古怪的看着他,他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哪里说错了,或者不对赵匡胤的心意。君心难测,这可不是后世言论自由的时代,稍微说错一句话,可能就会小命不保!即便赵匡胤仁厚,保不齐一顿板子也是难免的。
“陛下,卑职是不是哪里说错了……”李俊文心中忐忑,试探着问道。
“你还敢说自己是个懵懂少年,就你这番言论,朕朝堂里的很多官员都未必能有如此见解……”赵匡胤一脸幽怨的看着李俊文。这小子真是个妖孽,小小年纪居然能有如此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言,只不过是个偏僻地方的少年,可是这番言论若是没有多年的相关经验,一州之长都未必能想的出来!若是老道士说出这些,赵匡胤还不会觉得惊奇,那是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神仙,可是李俊文这样的少年,书都没读过几天,居然能有如此见解,实在令他刮目相看。自己只不过是随口问问,没想到他还真能说出一套一套的言论……
赵匡胤想不到的是,眼前的李俊文虽然是少年的身体,内心却是一个来自千年以后的成人的灵魂。在后世咨询发达的时代,集千百年历史之所长,一个中学生所接触的东西,甚至比古代饱读十余年诗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要多的多,见解自然也不是古人所能比拟的。
“呃……俺也是说着师父的思路说的�
老道士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李俊文看着他,似乎有些不认识他。没想到平日里看似吊儿郎当,只会蹭吃蹭喝的老道士,居然有如此见解,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其实也不难理解,麻衣一派本就以济世匡民为己任,对民生有一定关注,也是很正常的,只是平时老道士没有发挥的机会罢了,这回刚好碰到赵匡胤发问,便将平日里的留心观察,都给说了出来。
“想不到老神仙身为化外之人,居然对民情也有如此关注!相比之下,朕这个皇帝,真是有些不称职啊!”对于老道士的一番见解,赵匡胤有些惊讶,也有些羞愧。
“陛下,关于运粮的问题,大可不必完全由朝廷组织!如今粮食短缺,粮价必定高居不下,若是朝廷一味控制粮价,商人无利可图,便不愿运粮来京城,甚至将粮食藏匿起来不卖,如此粮价只会更高,而百姓又因无米可食而饿死,严重的话更会引起骚乱!
与其如此,不如朝廷放开粮价,任由粮价波动,如此一来,商人觉得有利可图,必定自发往京城运粮,待时机成熟,朝廷只需在幕后大量抛售粮食,到时候粮食多了起来,供大于求,粮价自然下降。而商贩为了降低损失,必定大量盲目跟风拋粮,粮食危机自然迎刃而解,如此,又减轻了朝廷运粮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受老道士
启发,李俊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想到了后世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宋朝是历朝历代里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对待商业也是最宽容的,想来作为开国者的赵匡胤,对这些应该都能接受吧。
关于难民的问题,可以从中选择精壮男子,充实禁军,既解决了部分难民的安置问题,又解决了禁军的兵源。至于老弱妇孺,可以让他们以工代赈,由官府组织,令他们负责粮食的搬运,降低了成本,又令这些人有事可做,降低民乱的风险……”
李俊文一发不可收拾,侃侃而谈,但是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发现赵匡胤表情古怪的看着他,他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哪里说错了,或者不对赵匡胤的心意。君心难测,这可不是后世言论自由的时代,稍微说错一句话,可能就会小命不保!即便赵匡胤仁厚,保不齐一顿板子也是难免的。
“陛下,卑职是不是哪里说错了……”李俊文心中忐忑,试探着问道。
“你还敢说自己是个懵懂少年,就你这番言论,朕朝堂里的很多官员都未必能有如此见解……”赵匡胤一脸幽怨的看着李俊文。这小子真是个妖孽,小小年纪居然能有如此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言,只不过是个偏僻地方的少年,可是这番言论若是没有多年的相关经验,一州之长都未必能想的出来!若是老道士说出这些,赵匡胤还不会觉得惊奇,那是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神仙,可是李俊文这样的少年,书都没读过几天,居然能有如此见解,实在令他刮目相看。自己只不过是随口问问,没想到他还真能说出一套一套的言论……
赵匡胤想不到的是,眼前的李俊文虽然是少年的身体,内心却是一个来自千年以后的成人的灵魂。在后世咨询发达的时代,集千百年历史之所长,一个中学生所接触的东西,甚至比古代饱读十余年诗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要多的多,见解自然也不是古人所能比拟的。
“呃……俺也是说着师父的思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