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落幕
��原来孤悬在上面,只有从河东路调拨供给,所以划在了河东路。

  但现在位于河套南路与鄜延路之间,再将它划为河东路,显然不合理。

  然而这样一来,陕西路未免太过庞大。因此王巨建议将陕西路一切为二,陕西南路包括原来的永兴军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湟州路与河西两路,陕西北路则包括环庆路、鄜延路、府麟路、河套两路、灵夏两路,分别置经略安抚使,提举使,制置使,转运使,分控整个陕西十四路的军政财大权。

  这也是未来需要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对王巨一个无形的权利掣肘。

  第二个举措则是轮戍禁兵,将现在陕西路的大半禁兵轮戍回京,其中一半又调往河北路。毕竟河北路无险可倚,军民又不习战,万一让辽国看到这个漏洞,恐生叵测之心。

  但这么多久经沙场的禁兵调到河北路,辽国人也就老实了。即便不老实,宋军也能做到给他们迎头痛击。

  这么多禁兵调回去了,必然从其他地方调拨禁兵过来充实。

  后者未得到什么好处,王巨对他们又不熟悉,军事上需要这次轮戍,实际也是对王巨一次无形的掣肘。

  王巨也没办法,安定安定,安不行的,得定下来。

  即便自己五月离开西北,西北只能说勉强做到粗定,还不能说真正的定。

  自己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所以高滔滔的猜忌没有道理,而且皇上还未死呢。

  “蔡公,当年王莽安禄山皆以忠善著称。”

  莫须有!

  反正我不放心。

  确实高滔滔是不放心了。

  无论手中掌握的兵力,或者在宋朝的威望,王巨如日中天,无一人能及。

  蔡确无辄了,别看他是当朝首相,如果高滔滔认死理了,蔡确最后必拜下风,他只好说道:“太后,文公已老。”

  “哀家欲以文公为门下侍郎加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太师的什么,蔡确不是太在意。

  关健是这个平章军国重事,它出自唐朝,位在宰相之上,不常设,以位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非朝日不用来政事堂处理政务。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罢了。

  这又要说到制度问题,其实三省制度出来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完善了。

  尚书执行,门下审议,中书决策,再加上言臣监督,后来各国变来变去,无外乎还是这四个基本核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比如宋朝的差官制度,宰相久掌朝堂,对国不利,因此宰相做了几年后得让他下去,然而这个宰相不甘心呢?现在有了差官制,便很好解决了,比如赵顼让韩琦下去,于是制特授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扬州管内观察处置营田等使、判相州军州事、同群牧兼管内劝农使,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仍改赐推诚保德崇仁宗正协恭赞治亮节翊戴功臣,散官勋封如故,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又赐第一区于京师,擢其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

  其实真正的官职就是判相州。

  但是这些守徒、检校太师、侍中、扬州大都督长史、准南节度使、扬州管内观察处置营田使,都是拿工资的最顶级职官,一是会使很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