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理念2
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遵守了这个客观规律。不知道,不遵守客观规律的,比如江北村的妇女,她就死掉了。知道客观规律,遵守客观规律的,比如大家,喝水只喝开水,大家就健健康康的。”
“由此可见,生水里有细菌,开水里没有细菌是客观规律,我们知道了这个客观规律,把水烧开了喝,就是遵守客观规律。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先贤荀子的话是多么正确,这就是人必须要学习和了解客观规律,人必须遵循和遵守客观规律的道理。这就是荀子他老人家在这个故事中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王书辉讲完了第一个故事之后,拿起讲台上的水杯喝了口水。仔细的观察了一下食堂里的人。果然,听了阳浮之鱼的故事,很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在王书辉眼中,三百多个人并不是很多。他在大学里讲过公共课,几个班级的学生加在一起,呜呜泱泱的坐满阶梯教室,并不比这里的人会少多少。但是他却从来没怎么太把公共课放在心上。学生们都不给力,玩手机的玩手机,打情骂俏的打情骂俏。讲课这件事情是双向的,学生们不给力,老师就没有力。这可能也是公共课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王书辉喝完了水,开始讲第二个小故事。
“今天将的第二个小故事,叫做处子遇盗。一样是荀子书中的故事。”
“荀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处子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
“荀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啊,有一个少女,脖子上挂着宝珠,腰间佩有玉环,身上带着很多黄金,在山中遇见了强盗。强盗大家都知道的,见财起意,持刀抢劫。少女被吓坏了,不敢看他。弯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现的比强盗的老婆还要乖顺听话。可是呢,强盗还是把她杀了。”
“荀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他说,‘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为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他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和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一样。如果君王不能领导百姓对抗侵略者,而是希望通过祈求讨好的办法求得生存,那就像故事里少女想求得强盗的饶恕一样,是一件完全行不通的事情。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会这样做的。”
“一个国家想要抗击侵略者,只有通过制定良好的制度,任命公正的官员,才能保证全国上下,一体一心,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只有这样的团国家的所有人,国家才能强大起来,不仅能抵抗侵略,更能降服侵略者,让他们变成国家的奴仆。所以说,想让侵略者可怜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打倒侵略者,把侵略者变成奴仆,这样的办法才行的通。”
“荀子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呢。荀子是在告诉大家,事物是存在普遍的矛盾的,事物是在矛盾中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刚才的故事里,少女和强盗之间存在矛盾,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存在矛盾。”
“在少女和强盗的矛盾里,少女作为矛盾的一方,因为实力的不足,被矛盾的另一方强盗所杀死。在国家和国家的矛盾里,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间,实力强大的一方就可以获得胜利,最终奴役另一个国家。”
“荀子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大家,矛盾普遍存在于世
“由此可见,生水里有细菌,开水里没有细菌是客观规律,我们知道了这个客观规律,把水烧开了喝,就是遵守客观规律。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先贤荀子的话是多么正确,这就是人必须要学习和了解客观规律,人必须遵循和遵守客观规律的道理。这就是荀子他老人家在这个故事中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王书辉讲完了第一个故事之后,拿起讲台上的水杯喝了口水。仔细的观察了一下食堂里的人。果然,听了阳浮之鱼的故事,很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在王书辉眼中,三百多个人并不是很多。他在大学里讲过公共课,几个班级的学生加在一起,呜呜泱泱的坐满阶梯教室,并不比这里的人会少多少。但是他却从来没怎么太把公共课放在心上。学生们都不给力,玩手机的玩手机,打情骂俏的打情骂俏。讲课这件事情是双向的,学生们不给力,老师就没有力。这可能也是公共课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王书辉喝完了水,开始讲第二个小故事。
“今天将的第二个小故事,叫做处子遇盗。一样是荀子书中的故事。”
“荀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处子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
“荀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啊,有一个少女,脖子上挂着宝珠,腰间佩有玉环,身上带着很多黄金,在山中遇见了强盗。强盗大家都知道的,见财起意,持刀抢劫。少女被吓坏了,不敢看他。弯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现的比强盗的老婆还要乖顺听话。可是呢,强盗还是把她杀了。”
“荀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他说,‘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为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他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和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一样。如果君王不能领导百姓对抗侵略者,而是希望通过祈求讨好的办法求得生存,那就像故事里少女想求得强盗的饶恕一样,是一件完全行不通的事情。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会这样做的。”
“一个国家想要抗击侵略者,只有通过制定良好的制度,任命公正的官员,才能保证全国上下,一体一心,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只有这样的团国家的所有人,国家才能强大起来,不仅能抵抗侵略,更能降服侵略者,让他们变成国家的奴仆。所以说,想让侵略者可怜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打倒侵略者,把侵略者变成奴仆,这样的办法才行的通。”
“荀子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呢。荀子是在告诉大家,事物是存在普遍的矛盾的,事物是在矛盾中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刚才的故事里,少女和强盗之间存在矛盾,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存在矛盾。”
“在少女和强盗的矛盾里,少女作为矛盾的一方,因为实力的不足,被矛盾的另一方强盗所杀死。在国家和国家的矛盾里,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间,实力强大的一方就可以获得胜利,最终奴役另一个国家。”
“荀子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大家,矛盾普遍存在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