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专门做刺绣。现在这家店里留下的也只不过是几个不肯离开故土的上了年纪的老嬷嬷,为了将刺绣这门技艺传下去,展祖望和云翔回桐城时,又招了一部分四川和苏杭一代的绣娘,并不用来做生意,这家店主要是供给展家人自己家的衣服来源,店面并没有挂在展家桐城生意的名下,这家店更像展祖望和云翔的私人绣房。

  展祖望对掌柜点头笑了一下,转身进了店后面的绣房。这个掌柜本来是展祖望在英国的店铺的人,也是早年一批移民的中国人。这个掌柜祖上便是经营绸缎生意的,听说还与满清贵族后裔有着远亲关系,对于绸缎绣艺这一块很是熟悉。当年展祖望在英国遇到他,也算是一段缘分,本着老乡的意思,给了他一个工作,没想到他倒是干的有声有色,很有才分。这次他跟着展祖望父子后脚回来,其实是来接他的亲人去英国的。早年,北方一带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他和家人失散,辗转偷渡去了英国,后来遇上展祖望父子,又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的亲人,他对展祖望父子很是感激,也更忠诚了。他在国外跌打滚爬了好几年,自然是对国内的前景看的不是很好。中国现在内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苦不堪言,没有几年国内肯定会有战争,为了自己的一家老小的命,还是移民稳妥些。

  绣房虽然主要制作展祖望父子的衣服,不过春秋四季,也不过那几件,绣娘们有一段时间是空闲的。余下的时间,她们便用剩下的边角布料或是专门的绸锦,绣制一些小东西,像纱巾,窗帘,枕套,桌巾等,也很受欢迎,还能赚些零用钱,现在她们每完成一套绣件,总会得到一些提成,比以前要好多了。

  展祖望进入绣房时,只有几个年纪很大的老嬷嬷在赶工展祖望和云翔冬天的大衣,虽然桐城有些偏南,但冬天有时还是会很冷的。展祖望把东西交给绣娘,告诉了她们把布匹返工重织,做些适合老人穿的花色,以前这香云锦都是展祖望父子在用,偏爱浅色,于老人长辈来说,却是不怎么适合。

  老嬷嬷们在最艰苦的时候受到展祖望的帮助,很是感激他,一直把他当亲人看待,布匹返工重织,再加上暗纹绣,是项很大的工程。过于劳累这些长辈,展祖望有些过意不去,老嬷嬷却拍着胸脯说让他放心,绣房里的人够用了,又添了新式纺织机器,很快就可以赶出来。展祖望刚想离开,却看到老嬷嬷绣篮里有块以前没见过的帛缎,从很早,纸张发明出来后,帛书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没想到现在还能见到这种帛书。

  帛书入手光滑,缎面纹理清晰、古色古香,有点像宫廷用品。四周及边角有着精致的图案,看着不像苏绣或蜀绣,自成一种风格。那位老嬷嬷见展祖望有兴趣,便告诉他这帛书上的刺绣是满族的。四周的内卷纹是补绣,是绣好了缝上去的,比较方便实用的一种绣法。边角用的是满族刺绣平绣的针法,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旁边的是满蒙双语的石榴二字。老嬷嬷曾在宫廷针线房里呆过,这帛巾和皇帝用的诏书是一种材质,应该是满清贵族后裔的东西。

  展祖望有些讶然,原来桐城除了“郑城北”,郑大老板,还有别的满清贵族后裔。听掌柜的说,这是别人卖掉的,也是,清政府倒闭后,满清八旗的人都不怎么好过,失去了经济来源,大都是靠变卖家产过日子。不过,桐城既然有这样一户人家,如果把她招揽过来不是更好,现在满清的刺绣作品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听掌柜的说起那个人时,展祖望有点很熟悉的感觉,尤其是掌柜的笑言,说什么是不是展家对人家小姑娘做了什么,不然那个小姑娘一听是展家的铺子,就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

  展祖望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没想到他千防万防,展云飞还是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萧家姐妹的下落,现在就在待月楼里,已经呆了整整一个下午了。展祖望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这个儿子若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