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我们是登州营
升上马能玩刀子砍人,下马能玩笔杆子写文章,还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无可挑剔。</p>
先写中原大局,湖广兵少,不能处处设防,致使流贼东进,“臣之罪也”。这个算是先抑,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后扬了。流贼围攻庐州,遭致顽强抵抗,不能得手。转而围攻庐州,意在渡江而去。滁州为要害之地,闯贼兴兵四十万围城,“全赖李刘拼死守御,亲冒矢石,浴血二日,滁州方得保全,臣等方可及时赶到,击贼于城下”。</p>
“总兵陈燮驻徐州,接令后率步骑两万,三日行军三百里至中都,全师而至,无一人掉队,此大明前所未有之事。”这句是肯定了陈燮练兵精锐,大明无人能比。下面过渡一段,写到激战处,“亲上一线,以万余之师猛攻闯贼十万悍匪,浴血奋战一日,贼溃百里,死伤枕籍,生擒闯贼于阵前。”</p>
总而言之,卢象升就是实事求是的写奏章,写完之后,大家都有点惭愧。卢象升没怎么提自己,都是说别人。你仔细一琢磨,真是皇帝看到了这个奏折会怎么想?高明啊!</p>
身为总理江北五省督师,什么大捷能少的了他一份?是不是这个道理?人家都不用提自己太多,一笔带过,就一句话“臣聚将于中都”,这就够了。</p>
其他的话,自然有人提卢象升来说。很简单的道理,湖广才多少兵?不足两万,流贼多少人?卢象升最大的功劳,就是及时的调陈燮奔赴中都,这才有了滁州大捷。</p>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陈燮跟洪承畴搞不到一起,卢象升却做到了。侧面衬托出卢象升的能力明显强于洪承畴。都是登州营,凭什么卢象升能指挥着出了大捷,你洪承畴能气的陈燮要跟你玩命,差点就把造反的话说出来了。</p>
奏折写好,别人都没意见,大家纷纷具名,陈燮就不用了,上面有一段文字“总兵陈燮,亲率三千精骑追剿流贼于外,臣卢象升不胜惶恐,揍捷于千里之外。”</p>
卢象升派出杨陆凯,带着五百精兵,押送高迎祥赴京。这事情计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如何继续围剿流贼的事情,卢象升也希望陈燮早点回来。结果休息一天,这货没回来,祖宽也没回来。卢象升心里费解,亲自出来找陈燮。</p>
结果得到的汇报是,陈总兵还在追击流贼。祖宽倒是回来了,他得来接收首级。这一仗斩首万余,祖宽分到了四千,登州营分四千,剩下的都给了天雄军。这个分配还算是公平的,至少卢象升和杨廷麟不会有意见,不能看着别人立功,天雄军寸功未立吧?</p>
卢象升只好等着陈燮回来,下一步的作战肯定离不开陈燮的登州营,这一点他比洪承畴清醒多了。陈燮就不是文官能随意拿捏的主。</p>
陈燮带着三千骑兵,以大队为单位,轮番出击,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追,这一路追到了定远才算完事。返回的途中,一路收拢流民,带回滁州。陆陆续续的,陈燮三千骑兵,收拢了万余流民,慢慢的往滁州来。陈燮心系战局,带着亲兵先走一步。过了清流关,在山间官道上不紧不慢的往回赶。</p>
前方突然出现一道身影,穿过道路往山上跑,没想到啪嗒一下摔倒在路边,没有动弹。陈燮赶紧下马,上前去看看怎么回事。战场上怎么厮杀都不要紧,战斗结束了,能救一个算一个。倒地的十个半大的孩子,眼睛瞪的溜圆,惊恐的看着陈燮蹲在他面前,一脸的微笑。</p>
“小兄弟,不要怕,我们是登州营的。”陈燮这个台词,可是照搬革命电影的模式来
先写中原大局,湖广兵少,不能处处设防,致使流贼东进,“臣之罪也”。这个算是先抑,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后扬了。流贼围攻庐州,遭致顽强抵抗,不能得手。转而围攻庐州,意在渡江而去。滁州为要害之地,闯贼兴兵四十万围城,“全赖李刘拼死守御,亲冒矢石,浴血二日,滁州方得保全,臣等方可及时赶到,击贼于城下”。</p>
“总兵陈燮驻徐州,接令后率步骑两万,三日行军三百里至中都,全师而至,无一人掉队,此大明前所未有之事。”这句是肯定了陈燮练兵精锐,大明无人能比。下面过渡一段,写到激战处,“亲上一线,以万余之师猛攻闯贼十万悍匪,浴血奋战一日,贼溃百里,死伤枕籍,生擒闯贼于阵前。”</p>
总而言之,卢象升就是实事求是的写奏章,写完之后,大家都有点惭愧。卢象升没怎么提自己,都是说别人。你仔细一琢磨,真是皇帝看到了这个奏折会怎么想?高明啊!</p>
身为总理江北五省督师,什么大捷能少的了他一份?是不是这个道理?人家都不用提自己太多,一笔带过,就一句话“臣聚将于中都”,这就够了。</p>
其他的话,自然有人提卢象升来说。很简单的道理,湖广才多少兵?不足两万,流贼多少人?卢象升最大的功劳,就是及时的调陈燮奔赴中都,这才有了滁州大捷。</p>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陈燮跟洪承畴搞不到一起,卢象升却做到了。侧面衬托出卢象升的能力明显强于洪承畴。都是登州营,凭什么卢象升能指挥着出了大捷,你洪承畴能气的陈燮要跟你玩命,差点就把造反的话说出来了。</p>
奏折写好,别人都没意见,大家纷纷具名,陈燮就不用了,上面有一段文字“总兵陈燮,亲率三千精骑追剿流贼于外,臣卢象升不胜惶恐,揍捷于千里之外。”</p>
卢象升派出杨陆凯,带着五百精兵,押送高迎祥赴京。这事情计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如何继续围剿流贼的事情,卢象升也希望陈燮早点回来。结果休息一天,这货没回来,祖宽也没回来。卢象升心里费解,亲自出来找陈燮。</p>
结果得到的汇报是,陈总兵还在追击流贼。祖宽倒是回来了,他得来接收首级。这一仗斩首万余,祖宽分到了四千,登州营分四千,剩下的都给了天雄军。这个分配还算是公平的,至少卢象升和杨廷麟不会有意见,不能看着别人立功,天雄军寸功未立吧?</p>
卢象升只好等着陈燮回来,下一步的作战肯定离不开陈燮的登州营,这一点他比洪承畴清醒多了。陈燮就不是文官能随意拿捏的主。</p>
陈燮带着三千骑兵,以大队为单位,轮番出击,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追,这一路追到了定远才算完事。返回的途中,一路收拢流民,带回滁州。陆陆续续的,陈燮三千骑兵,收拢了万余流民,慢慢的往滁州来。陈燮心系战局,带着亲兵先走一步。过了清流关,在山间官道上不紧不慢的往回赶。</p>
前方突然出现一道身影,穿过道路往山上跑,没想到啪嗒一下摔倒在路边,没有动弹。陈燮赶紧下马,上前去看看怎么回事。战场上怎么厮杀都不要紧,战斗结束了,能救一个算一个。倒地的十个半大的孩子,眼睛瞪的溜圆,惊恐的看着陈燮蹲在他面前,一脸的微笑。</p>
“小兄弟,不要怕,我们是登州营的。”陈燮这个台词,可是照搬革命电影的模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