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一个作死的人
,还有大批来登州采购的海商。</p>

  当然也不是没人想搞清楚这些货是怎么运到登州的,可惜明朝人还无法做到长期的盯着一个目标,尤其是最近有不少人被装了麻袋丢进海里,尸体都看不到以后。</p>

  码头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物,已经无法让刘庆产生多少好奇心了。就算是看见了青铜炮,刘庆也可以做到熟视无睹。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绑着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p>

  简单的巡视了一番军营后,陈燮踏上了返回张家庄的道路。春耕之前,一条通往张家庄水泥路竣工了,多数百姓都回去忙活春耕,留下的都是一些失去土地后又不愿意做佃户的人。这些人的其实并不少,拖家带口的能有一千几百号人。</p>

  神医的形象必须是光芒万丈的,对于那些不肯离开的百姓,安置办法是早就定下的。一部分去给神医种地,五成的地租足以让这些人感恩戴德,虽然这些地都不怎么好,产量不会太高。不过在耐寒、耐旱的高产种子面前,一切都是渣渣。</p>

  一部分手巧的妇人去了制衣作坊,十到六岁的男孩子,一律丢进学堂去识字,学费每个月从父母的工钱里扣一点,或则等庄稼收成了扣除,更小一点的就不管了,善心也是有限度的。最幸福的是那些有手艺的,不愁没有一个挣钱的地方。这些人在神医的地盘上,注定是最早摆脱吃不饱状态的人群。而留下来神医老爷干活的人的主体,就是这些人。</p>

  马车跑的很稳当,度也不慢。车厢里的陈燮脸色很难看,原因很简单,登州的政治格局因为一个作死的家伙生了不小的变化。</p>

  这个作死的人叫袁崇焕,之所以这么说他,是因为他干的一些事情。</p>

  号称五年平辽的袁崇焕,上任之后干的事情有以下这些。第一,元年七月,因宁远士兵哗变导致,巡抚都御史毕自肃无力平息,自杀避罪。袁崇焕平息了哗变之后,上奏,辽东就不要设巡抚了,免得掣肘太多。对袁崇焕给以了足够信任的朱由检同志,意外的违反了制度,同意了袁崇焕的要求。第二,要饷八十万。穷的要当裤子的朱由检,尽最大限度的给了袁崇焕支持,送了三十万两饷银给辽东。不夸张的说,一些银子是从牙缝里省下来的。有一个记载,在位十七年,崇祯就登基的时候穿过一次新衣服。就算有一点点误差,估计也差不多。第三,奏请罢免登莱巡抚孙国桢。</p>

  总之在历史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程度到了何等才程度。姑且把以上的这些事情,看成袁崇焕迈出的作死步伐中的第二步好了,第一步是他在平台召对中吹的牛皮。</p>

  袁崇焕作死不要紧,陈燮的日子有点难过了。孙国桢被罢免,导致了陈燮的投入打了水漂。尤其是在奇山千户所的操作上,直接就胎死腹中了。要想继续谋求这个位置的可能性不大了,因为没有了巡抚,想得到这个位置,就得袁崇焕点头。这个时候的袁崇焕,知道你陈燮是谁啊?这让陈燮很不爽之余,痛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明史》。</p>

  给袁崇焕送银子不是不行,问题这货要挂了,这个历史陈燮是知道了。明知道他活不长还给他送银子,那不是脑袋被门夹坏的具体症状么?</p>

  陈燮只能耐心的等待,尤其是炮兵队的建设度,只能暂时放缓脚步。这无疑让陈燮对袁崇焕这货深恶痛绝,尼玛,没事你折腾登州莱州作甚?</p>

  回去的路上,刘庆出了一个点子:“老爷,附近有一小岛,可以让炮队每日乘船登岛训练。”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