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登州
�时代的威力真是太**了,效果就不是现代人那种抗药性很强的病菌能比的。

  ……………………

  三日之后,还是那条路,一辆马车缓缓朝登州城而去。老太爷的病基本稳定了,今后主要是以调养为主,留下一个月的瓶装药(去掉一切标识),交代好怎么使用,陈燮跟着张瑶踏上了前往登州的归程。

  张家在城里有商号,经营范围主要是从登州土产海货,兼营一些来自东瀛、东江镇的货物。有趣的是,这年月做买卖的人基本不用交税。站在大明朝文官的立场上看待这个事情,皇帝要收商业税,那就是与民争利,就是昏君。

  一路上跟张瑶谈天,提到商业税的时候,张瑶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陈燮就算对明朝历史不是很熟悉,也有点不安的感觉。不收商业税,国家哪来的钱?明朝还禁海,问题是禁海对于民间士绅而言,那就是一个玩笑,早就名存实亡了。

  不交商业税还如此的心安理得,就算是眼前的张瑶也是这个态度。陈燮觉得很邪门,下一次回去要好好的研究一下明末的问题了。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钱你打和蛋的仗?这个道理在现代是个人都知道。明朝人也不傻啊,为何还要这么干?

  带着这样的疑问,陈燮跟着张瑶来到了登州城门口。

  两名士兵站在城门口检查进城的人员,马车靠近的时候,城门听到一阵呵斥声。陈燮借口车厢里太闷,出来坐在车辕上,看着城门口发生的一切。一名水果贩子,衣衫破烂,在喝骂声中仓皇而去,消失在城门里头。门口的两名士兵,一个手持长枪,枪头上锈迹斑斑,也不知道多久没磨过了。一个挂着腰刀,看上去也是旧货。这两个士兵看上去都有点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鸳鸯战袍上满是补丁。帽子上的红缨,秃的已经差不多了,就剩下几缕也看不出是红色。

  长随水根从毛驴上下来,大摇大摆的走上前,也不知道他跟当兵的说了啥,反正很快两名士兵就有了行动,一顿枪打刀舞的,正在排队进城的一些百姓被赶到一边。

  作为一名现代人,看着这一幕自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陈燮没有任何态度表现出来。而是很平静的坐在车辕上,看着道路两旁那些眼神麻木,破衣烂衫的百姓,他们甚至都不敢抬头看一眼这辆穿过的马车。

  宋、元时期,登州的辖区基本上沿袭唐制。明朝初年,登州的地利优势一度凸显,升州为府。《明实录》中提到设立登州府的原因时写道:“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明·职官志》:“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天启元年设。”为防备后金从海路南下,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山东巡抚分离出登莱巡抚,登州和莱州二府从属。

  在现代人陈燮看来,但就人口而言,这是一座不算太大的城市。但是就城墙而言,那就得算高大雄伟了,抬眼一看怎么也得有十米高,三米多的厚度。(注:登州城高11.5米,厚3.5米。)“没有进取心的民族,就算修再高的城墙,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

  陈燮喃喃自语,张瑶在里头没听清楚,下意识的问一句:“思华,说什么呢?”

  “没说啥,这城墙挺高的。”陈燮赶紧改口,跟张瑶在一起呆了三天,对于明朝这些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认识之后,陈燮的言语变的更加谨慎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没什么的话,在明朝就是惊世骇俗之语。

  实际上明朝读书人说话的禁忌不多,他们可以随便的骂皇帝,随便的骂政府。往往理由在陈燮看开非常的荒谬,就像张瑶,提到辽东边患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