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风暴(中)
�坊是用来练手的,约三四年后,各个女工手熟了,正好这些桑树也渐渐开始正式受益了,那时候刘家会大规模地收购生丝,然这是用来提花的生丝,岂能收购劣质生丝?

  不过在宋朝,大伙也懂,好生丝与差生丝,商贾也会给不同的价格,区别就是没有后来的那么大。

  刘昌郝还担心有人没有弄懂,于是替他们算了一笔账:“七八年后,桑树渐渐长大,每亩能近得三斤生丝,七亩便是二十余斤生丝,二十余缗钱。然不重地力,生丝亦不会好,我不收,你们卖给乌头渡商贾,也不会给你们高价,每斤不过六百余文钱,且产量也低,不足二斤,七亩地收益都不会超过十缗钱。”

  在农村,每年能有十缗钱也是好的,不过若有二十余缗钱,一家便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有人问:“为何不收丝线?”

  “七八亩桑园,还有棉花与其他作物,你们能有多少空闲时间?”刘昌郝反问道,不收丝线的缘故,便是他未来想用一些大型机械织丝线,不但效率高,丝线品质也会提高。

  “你们有桑园,棉花,农作物,秋闲时还能来我家做个短工,如此,你们还不满足乎?”

  大伙一起轰笑起来。

  又有人问:“那样,岂不是村子里皆是三等户?”

  “几年后,九成人家会成为三等户。”但表功、激励是次要的,刘昌郝将各家召集过来,主要的是劝说大伙养驴或牛,养两三头猪。

  宋朝大牲畜缺乏,非是缺少畜崽,而是有许多人家不愿意养。

  不愿意养的原因也不是牛、驴贵,即便王安石变法导致百姓财富进一步缩水,刘昌郝暗中比较了一下,现在宋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与他小时候差距也不太大,至少能相当于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若是将各个大户人家均摊进去,能相当于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水准,不然也不会被后人称为狗大户。

  至于盗贼四起,准确地说只是一群“车匪路霸”,治安不大好,不能称为农民起义。

  以这个生活水平,还是有许多人家能买得起牛或驴的,况且它们是大牲畜,特别是牛,虽然作用没有驴多,但更能吃苦耐劳,一户人家买不起,可以两三户人家合伙买。

  但为什么百姓宁愿租牛户家的牛或朝廷的官牛,也不愿意买牛。

  主要是宋朝的计户等制度,官府为了多征税,什么财产都会算上,故许多百姓不愿意盖正规的房宅,也不愿意置办大牲畜。但刘梁村全是砖瓦房,即便不置办大牲畜,升户等也是必然。还好,去年为了几个小水利,刘昌郝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刘昌郝请求下,魏知县同意将刘梁村升户等缓一缓,等到今年秋天各家各户拿到棉花收入后,才会派胥吏过来进行升户等。

  “我们家没钱啊。”有人哀叹道。

  “我可以贷给你们,秋后棉花上来偿还。”

  那就没问题了,接着刘昌郝说猪。

  在刘昌郝带领下,去年周边各村庄皆多养了不少猪,有的人家原本养一头的,变成了养两头,养两头的变成了养三头,还是小圈养,就着自家的糠秕,再买少许豆饼,进行饲养。

  接着刘四根家发猪瘟,导致一连串的事发生。

  连带着小姜村、盖村与刘梁村许多人家的猪也染上了瘟病,刘昌郝看不下去了,分别拿出八百文、五百文、两百文根据猪的大小进行补贴,让各家各户将病死的猪或明显染病的猪掩埋掉,这才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