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风暴(上)
��各种叛乱,且令朝廷将军力财力陷入瘴荒之所。臣以为,郭逵撤军火候正好,一使交趾震服,自此不敢扰边,二不令我朝陷于南方。且今年盗贼四起,朝廷亦无力继续征战了。”

  “然郭逵畏惧陛下震怒,故令人带口信给老臣……老臣前来,一贺安南平,二恳请陛下追郭逵之责,其不上书朝廷,去令人私通口信与老臣,老臣岂是因私废公之辈?”

  赵顼确实被吴充带入误区,若是三十万军民,那怕二十万军民渡江,交趾必平。然而只有十余万人,里面还有许多民夫,带疟少粮,渡江后,交趾负隅顽抗之下,会有何下场。他怏怏不乐地说:“如此吧,卿且回去。”

  吴充走出来,不由地用衣角揩了一把额头的汗。然后他一边走一边想,首先得与郭逵串联起来,统一口风,那封信让郭逵死活也不能说,郭逵带来的信也不能说,只能说是口信。

  至于刘昌郝,眼下同样不大好动,盯着的人太多了,动也是以后动……还有其他什么?他一边走一边继续沉思。

  但吴充忽视一条。

  因为北方邻居伟人一句话,后世对王安石变法极度重视。实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量级的变法,如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迁都、汉化、推广均田制),唐朝杨炎变法(两税法、榷盐制),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后世那场伟大的改变也是变法范畴。

  既是变法,必然有阻力,论环境王安石变法是最好的,变法前政治氛围宽松,变法后官场渐渐残酷起来,也不过是贬离京城,当然,元佑后动不动往岭南贬那太过了;底子厚,底子是宋朝的商业与经济,但却是最磕磕碰碰的一场变法。

  原因有三,王安石变法里面有一些变法确实不大好。

  赵顼欲迅速弥补国库积欠,也意欲使国库充盈起来,以便伐西夏,使得变法变成了一场敛财之旅,故使许多人反对。

  还有一个隐形的原因,赵顼不自信,虽是变法,却继续搞“异论相搅”,朝廷在变法,朝堂上却有着许多旧党大佬,还默认了司马光等人在不远处的洛阳天天搞串联,搞派对。如此变法岂会顺利?

  也就是赵顼这个人疑心很重,虽然你吴充说的很有道理,但你终是首相,郭逵为三军主将,不禀报朝廷,却令人带口信给你,王安石也不敢这么玩啊。

  还有郭逵的滞留,郭逵虽上书解释了原因,但因为有刘昌郝,赵顼一直不相信。

  他越想越不安,派人将石得一召过来,简略说了说:“石卿,你去查一查。”

  …………

  “高郎君,吴相公为何赠汝金?”石得一说。

  赵顼让石得一查,石得一先查出一件事,郭逵上书,说前军有数千将士死于瘴病。他用的不是特脚递,故十月奏报才抵达京城。然后群臣上早朝,陈绎便说,非是瘴病,而是疟疾,蚊子传染之物,大军不得滞留。

  许将也附和,公乃是指刘西坡那篇文章?

  吴充忽然冷喝一句,竖子之言,何足挂齿!

  他是首相唉,而且陈绎已经悲催了,许将虽新上位,同样地有许多人不满,两人立即闭上嘴巴。其他大臣,也有不少知道刘昌郝那篇文章,有的未在意,有的在意了,但畏惧吴充,不敢吭声。

  赵顼也有错,可他身为皇帝,每天日理万机,虽看到了那篇文章,未重视,后面事发也未想起来,加上没有人提醒,便一直拖到了冬月中旬,前线死了十几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