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迎春宴(四)
  开始时连朝堂也不大重视刘昌郝的说法,直到前线死了十几万军民,纸包不住火,郭逵上书,朝廷才想到刘昌郝写的那些东西,派石得一过来询问,然后用特脚递向前线下命令。

  一个滞留了七十余天,一个滞留了六十余天,刘昌郝救了十天,最少救了万余军民的性命,然而大头人马却死了,但这样,那就不是郭逵一个人的错,是整个朝堂君臣的错。

  “善,孙公,吾再问一下,陛下可知郭逵撤军乎?”

  “不会吧……”高孔目喃喃道。

  “高郎君,有何不会?”

  “郭逵欲撤军,用此来附从某人扭狙朝廷拓边之举,然于富良江畔便用特脚递上书朝廷,不过七八天时间也,然后其率大军向邕州桂州撤离,朝廷会有何安排?”

  “一是同意其撤军,二是不同意其撤军。若不同意呢,朝廷再用特脚递下诏书,大军甚至未达邕州,特脚递的诏令已经抵达。”

  “故其上书,必然是大军撤到邕州,或将至邕州时才会上书,即便诏令下达,三军已解散,正好旱情延续,盗贼四起,朝廷只好望洋兴叹。”

  史上郭逵早在腊月下旬就撤军了,但正月上旬,赵顼因为不知,还下诏,让坐镇邕州主持后勤的周沃每天用特脚递上书安南行营军前战况。

  但让刘昌郝说出这句话的不是“史上”,而是郭孔目刚才那句话,不会吧。

  若是郭逵用特脚递上书,必轰动朝堂,在乡下是不知道消息了,但在京城,又是开封府的孔目官,岂能不知?

  幕后的鬼,完全逼了出来。

  “吾让梁小乙做前行,朝廷不解,问了数次,吾再三说勿得滞留。”

  “高郎君,去年陈公第一次来吾家,那次汝未来,吾与陈公便说了苏缄之事,苏缄之死固是壮烈,然其死亦让人说不出所以然。”

  “朝堂有人支持开边,有人反对开边,吾不言对错,然须记住一句,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然有人走上歧路,好战者以为我朝兵锋无敌,可以四面用敌也,反对者不仅反对用兵,连设兵备亦反对之。”

  “邕州治下有无数汉民、熟蛮,若是苏公稍稍设备,又有城墙可守,且敌从大南关而来,四百余里道路,至于城破家亡,数万百姓被屠?”

  孙固张了张嘴巴。

  刘昌郝立即堵住他的话:“孙公是欲言邕州兵少乎?一群当地部酋便将敌军狙败,若是苏公有备,邕州何至于城破,若此,建城墙何为也?”

  “朝廷去年以郭逵为主将,吾当时不解,因郭逵素与韩公相善,王相公不喜,为何用之?”

  “或郭逵用兵如神?然据吾所知,郭逵亲自用兵不过是打败了荆湖北路溪蛮彭仕羲,彭仕羲手下能有多少蛮兵?且让彭仕羲逃跑了。”

  “若此便为名将,我朝军中岂不有数千名将乎?燕达、苗授、刘昌祚等人,那个不在郭逵之上?”

  许仕书尖声说道:“其乃赵禼赵公自荐也。”

  “赵公何德何能,让陛下同意,让王相公同意?”

  不止是赵禼自荐,还有吴充的活动,郭逵才成为征南的主将。

  “去年,吾对陈公言,观一叶未必能知秋,观一树却多半能知秋,若观一林,必然知秋!”

  “吾得知朝廷安排后,斗胆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