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大新闻!
 好在小彤对住的地方也不挑剔,除了隔三差五总是拉着他的胳膊,央求他开车带自己去费城找学姐玩之外,这段时间陆舟也没感觉太麻烦。

  这种繁忙穿插着闲适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八月下旬,随着新一期的《自然化学》出刊,才渐渐打破……

  ……

  八月下旬,里约奥运会刚刚结束,新闻的热点还没有从对黑哨的谴责撤出,一条新闻便悄悄地登了各大报纸的科技面板。

  而起因,是一篇刊登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学》的论。

  它的标题只有简简单单地一行字,但却抓住了所有业内人士的眼球。

  原因无他。

  因为投稿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dms材料,并声称通过将该材料旋涂在负极锂的表面,可以有效解决锂枝晶的问题。如果这篇论刊登在其它期刊,可能甚至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但,刊登这篇论的是《自然》的子刊!

  原本风平浪静的材料学与电池领域,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

  虽然材料学界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锂电池的“突破”而震惊,但这回显然不一样,因为审稿人是巴旺迪教授,而且根据这位审稿人的评价,他似乎通过重复实验得到了惊人的发现……

  如此惊人的消息,自然不会简单地被埋没掉。

  论刊登没几天,在得到了几位行业内大牛的肯定意见之后,便被不久之后发行的主刊《自然》,以及《科学》进行了highlights。

  所谓“highlights”,大概类似于转载,但又有别于转载。

  如你在a期刊发表了一篇章,这篇章在某个领域或者方向有重大突破,被b期刊看,该杂志会找一个该领域的牛人把你发在a期刊的那篇章的亮点给概括一下刊登在b期刊(也有是自己写highlights的)。

  这种情况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较常见,发在子刊的章被主刊挑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同时被《自然》和《科学》进行highlights的,却是较罕见的。

  相起工业界的冷静来说,学术界对这篇论的态度,简直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了。

  如果这篇论是真的,他们之的大部分人并不会因此而利益受损,反而会因此受益。

  原因很简单,工业界对锂电池的顾虑,主要便是集在锂枝晶导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如果锂枝晶的问题能顺利解决,毫无疑问大笔的研发资金将涌入这一领域。

  哪怕有那么几个研究负极材料的实验室被砍掉经费,也会有更多的经费和课题涌入进来。

  因此,不到短短的一个星期,几乎是百分之八十的研究锂电池的实验室,都对这篇论展开了重复实验。

  这种盛况很快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

  哥伦亚广播电视台科技栏目的记者做了一期采访节目,采访了位于康奈尔大学的罗斯·克雷尔教授。

  很巧的是,当哥伦亚电视台记者抵达的时候,克雷尔教授的实验室正好在对该论进行重复实验,而且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

  当被问及该项技术的意义时,克雷尔教授一脸严肃地说道。

  “……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重复该项实验,如果这不是一场意外,那么这项技术毫无疑问将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