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去领奖
��校虽然不急着你赶紧回来,但这边还有一本毕业证和学位证等着你。许校长和鲁主任都在催我,让我问问你。我替他们问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把这博士学位给结业了?”

  当初金陵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签订的关于陆舟的联合培养计划,陆舟在普林斯顿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做一场报告,便可以拿到金陵大学的博士学位。

  原本其实还有一份教职,不过现在看来可以稍微缓一缓了。

  关于陆舟打算留在普林斯顿当教授这件事,学校绝对是支持的。

  毕竟人才不是rmb,捂在兜里也不会增值,只有政工出生的领导喜欢干这种事儿。

  其实很多科研出生的校长心里都有数,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再怎么投入,对尖端科研人员的造血能力,和普林斯顿这种世界强校肯定也是没法的。

  无论是学术环境,还是硬件设备,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像解决一个重大数学难题一样,一切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鼓励人才去更高层次的平台汲取科研养分,也是各大高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政策。

  与之配套的政策还有海外人才引进,如千人计划等等。

  而这,也是所谓的“先送出去,再请回来”。

  哪怕年轻的时候请不回来,也能留在那边,替祖国多培养几个留学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金大出来的学者能在普林斯顿当教授,那么金大每隔一段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普林斯顿的留学生(原则同一个大学公派报外导只允许一个),而这个名额在往年是几乎没有的。

  同时,这个名额哪怕金大吃不到,也不会凭空消失。在同等能力的条件下,华人教授更倾向于招收华人留学生,这几乎是一种常态了(存在反例)。

  不过金大的释怀倒是多余了,陆舟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也需要海外科研经验这层资历,同时普林斯顿的各种资源也能为自己完成系统任务提供助力。

  等时候差不多了,他自然会回去了。

  毕竟,他是个念旧的人。

  陆舟想了想回答道:“马我要先去一趟斯德哥尔摩,不过用不了多久,大概6月初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老唐愣了下,疑惑道,“你去瑞典干什么?”

  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

  “领奖。”